绪论 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概观 1
一 称谓与起源 2
二 逻辑依据 6
三 互补性学科群 9
四 学科建构及其基本特征 12
第一章 多学科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23
一 《走向文明》的现实语境 25
1 导致艺术偏见的历史原因 26
2 破除艺术偏见的桎梏 31
二 学科群的综合式会通方法 37
1 艺术创作的实践功能 37
2 艺术史的认知作用 41
3 艺术批评的反思效应 46
4 美学的哲理化导向 47
5 放射论与会通关系 53
三 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构想 54
1 第一阶段:感知审美特性(1~3年级) 56
2 第二阶段:提高感知的敏感性(4~6年级) 58
3 第三阶段:培养艺术历史感(7~9年级) 60
4 第四阶段:欣赏代表作品(10~11年级) 62
5 第五阶段:批判分析(12年级) 64
四 案例分析:悲凉与苦闷的《尖叫》 66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 75
一 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 76
二 艺术创作问题:以美术创作为例 78
1 媒介 78
2 风格及其他 81
3 画室 83
4 创造性 84
三 美术创作的四种传统 86
1 作为技巧学习的美术创作 87
2 以就业为目标的美术创作 90
3 关注心灵的美术创作 95
4 以理解为导向的美术创作 97
四 案例分析:触摸的土地与互看的灵思 100
第三章 艺术史与艺术教育 109
一 艺术史研究概述 110
二 艺术史与教育 114
1 艺术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114
2 艺术史的性质及其教育价值 116
3 艺术史教育的必要性 118
4 艺术史教育的多学科渗透 122
三 东西方主要的艺术传统 124
1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124
2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127
3 都市文明和自然主义 128
4 古希腊艺术及理论 130
5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后期艺术 134
6 中国古典艺术及理论 139
7 印度艺术及理论 147
8 其他重要的艺术传统 149
四 20世纪艺术史研究的方法 151
1 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原则 151
3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152
2 帕诺夫斯基的历史语境法 152
4 女性主义研究方法 153
5 精神分析理论、解构论和符号论 153
五 艺术史教育实践 155
1 艺术史学习的技能与态度 155
2 艺术史教育阶段 156
3 课程设置与艺术史教学 158
六 案例分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创作 161
第四章 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171
一 多学科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批评 172
1 艺术批评的功能 172
2 艺术批评的概念 174
3 何为艺术批评家 175
4 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 177
5 艺术批评与多学科艺术教育 178
二 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 180
1 日记式艺术批评 181
2 形式主义艺术批评 182
3 背景主义艺术批评 185
三 艺术批评教学的实施方法 192
1 艺术批评教学的简要回顾 192
2 艺术批评材料的收集与反思 195
3 艺术批评的课堂教学 197
四 设计艺术批评课程 202
1 单元教学主题的类型 204
2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 206
五 案例分析:《罗登火山口工程》之谜 209
第五章 美学与艺术教育 214
一 美学对艺术教育的深化作用 216
1 美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217
2 美学对艺术教育的深化作用 219
二 艺术与审美对象 221
1 艺术的分类 221
2 艺术的综合性 222
3 审美对象 223
三 艺术与其再现的世界 228
1 艺术即再现 228
2 艺术即模仿 231
3 柏拉图与自然之镜 234
4 儿童与模仿说 236
1 艺术家的作用 238
四 艺术家与艺术表现 238
2 艺术中的表现 244
3 表现的因果理论 248
4 青少年对表现性的意识 250
五 艺术与观众 253
1 跨文化艺术理解 255
2 术与观众 257
六 课堂上的美学 259
1 对课堂上讲授美学的认识 259
2 艺术课堂教学的若干方法 260
七 案例分析:《艾达的灵魂来到世界》之启示 263
余论 新台阶与新启示 270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