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 1
第一章 语文生活与对话 10
一 语文生活的本质:以言语能力为表征的精神存在 10
二 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文本对话 11
三 语言生活的最高境界:人的诗意栖居 14
第二章 语文教育与对话 19
第一节 倾听:语文学习的精魂 19
一 倾听的涵义 23
二 言语声音是视域融合的最佳途径 28
(一)声与气 30
(二)声音与文字 49
三 倾听经验是语文对话的前理解 57
(一)语感始于倾听 59
(二)幼年倾听经验的价值 66
第二节 对话:回归语文教学本位 71
一 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回归感性 71
(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察 71
(二)从“知识中心说”走向“语感中心说” 76
(三)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 83
二 对话:回归感性的必然走向 92
(一)“对话”的含义 92
(二)对话与语感提升 96
(三)在对话中走进言语的感性世界 99
(一)朗读和背诵 110
三 教学方法举隅 110
(二)抄写和默写 111
(三)对比阅读 113
(四)语词统计 120
(五)从对联学语文 122
第三节 对话与语文感知 123
一 感知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124
二 语文感知:创造性的对话 126
(一)文本的未定性的空框结构召唤着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活动 127
(二)创造性的感知活动生成文本的意义 130
(三)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活动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131
(四)平等对话式的语文感知表现形式 134
(五)语文感知是一个具体人格的结晶体,具有人格的全息性 136
(六)语言的感知的性质 137
三 语文感知的创造性与人的发展 138
(一)语文感知的创造性是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139
(二)语文感知的创造性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39
(三)语文感知的创造性有助于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139
四 阅读教学中语文感知的现状分析 140
五 对话教学,生成语文感知的创造性 142
(一)鼓励自主探索精神 143
(二)强化发现问题意识 148
(三)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151
(四)培养涵泳体悟习惯 156
第三章 阅读教学的对话性 164
第一节 文本改写与主体间性 164
一 文学解释的主体间性 164
二 作为文学解释的阅读教学之主体间性:文本改写 165
三 文本改写的依据与原则 168
四 主体间性的对话形态描述 175
五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跨越 180
六 阅读教学的三主间性机制和教学策略思考 183
第二节 张力的发现与消除 188
一 张力:阅读审美价值之源 188
二 张力的发现与消除:阅读教学的本质 189
(一)张力的发现和消除的心理基础 190
(二)张力发现和消除的关键 192
(三)张力发现和消除的实现过程 195
三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本质的意义 201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追求 202
一 背景·时势·问题 202
二 “作品”“文本”不相等 212
三 个性化的“期待视野” 221
四 多样化的“误读” 229
五 个人化的对话心理 236
(一)感知和体验 237
(二)会意和领悟 242
(三)评价和反刍 245
第四节 倾听和阅读教学 250
一 阅读就是倾听文本的声音 251
二 诵读:实现文本言语的倾听 255
(一)理解感悟与育读吟咏是共生的 255
(二)学习诵读 257
第四章 写作教学的对话性 262
第一节 写作与倾听 262
一 倾听为写作提供原动力 264
二 倾听与写作同行 266
第二节 发展学生的自我话语 270
一 “自我话语”“他人话语”与“单面人”现象 271
二 丰富“所知”有话可说 273
三 锤炼语言有话说好 276
四 对话教学的原则:真诚、平等、合作 289
第五章 教材:特殊的对话者 294
一 教材:特殊的对话者 294
二 新、旧教材观的不同 300
三 新教材观的实施方略 302
第六章 对话:理想的师生关系 308
一 历史探寻:平等观念的残缺 310
二 现实考察:功利主义的泛滥 313
三 特殊对话:师生心灵的沟通 317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