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发生 1
第二节 诗与史 6
第三节 文艺学与哲学 11
第四节 范畴: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基本形态 16
第五节 感悟:中国古典文艺学的基本方法 25
第六节 中国古典文艺学的现代意义 32
第二章 文与道:形而上观念与文艺本体理念 41
第一节 文、文学和文章:文的意义辨析 42
第二节 道:从形而上观念到文艺学理念 49
第三节 “夫文,传道而明心也” 59
第四节 文与道:对社会现实的终极关怀 69
第三章 言志与缘情:文艺本质的双重规定 78
第一节 “诗言志”的诗性阐释 78
第二节 “诗缘情”:纯文学的本质的凸显 87
第三节 情志合一:有意义的趋同 95
第四节 情与志表达:文学的人文精神 103
第四章 形与神:艺术形象的审美创造 111
第一节 形神意义溯源 111
第二节 形与神的生命本质 119
第三节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 128
第四节 形神创造与艺术本真 136
第五章 言与意:言尽意与言不尽意 144
第一节 言、象、意的理性阐释 145
第二节 言不尽意:语言的困惑与文学理论的拓展 151
第三节 言尽意:语言表意的自觉性 159
第四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 167
第六章 文以气为主:主体创造的动力因素 177
第一节 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艺学范畴 177
第二节 浩然之气:一种奋发昂扬的主体人格 183
第三节 文以气为主:作家创作的主导因素 189
第四节 阳刚与阴柔:主体性情与美学风格 195
第七章 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200
第一节 “神思”释义 201
第二节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神思的时空意义 208
第三节 “志气”与“辞令”:神思开展的依托 214
第四节 秉心养术:神思的精神蓄养 220
第八章 应感之会:不以力构,风飞电起 226
第一节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227
第二节 不以力构,风飞电起 232
第三节 随物赋形,当止乃止 237
第四节 应感之会与西方灵感 242
第九章 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250
第一节 “庄周梦蝶”的启 250
第二节 心斋:物化的心理机制 254
第三节 审美移情:物化的表现特征 258
第四节 物我互化:物化的最高境界 263
第一节 《诗》的传授、解读与比兴概念的提出 267
第十章 比兴: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267
第二节 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理论的生成 276
第三节 比兴思维与象征 285
第四节 比兴思维与隐喻 295
第五节 比兴思维与诗性语言 305
第十一章 法无定法:艺术法度之魅力 313
第一节 追问文学艺术的法度 314
第二节 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321
第三节 “死法”与“活法” 328
第四节 法无定法 334
第一节 知人论世 341
第十二章 知音:文学艺术的审美接受 341
第二节 以意逆志 347
第三节 诗无达诂 354
第四节 “六观”:通达知音的路径 360
第十三章 境、象、意:艺术意境的美学品格 366
第一节 艺术意境的生成 366
第二节 意与境会 373
第三节 意境的结构层次与审美特征 378
第四节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385
第一节 风骨范畴的生成 393
第十四章 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 393
第二节 气化风骨 398
第三节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风骨的美感力量 403
第四节 风骨与崇高 407
第十五章 趣味:艺术的审美评判 413
第一节 味的审美理论的兴起 413
第二节 “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418
第三节 “兴趣”与“意趣” 423
第四节 “味”与“韵” 428
参考文献 434
后记 李键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