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4
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哲学 13
第一节 教学会不会走向哲学 13
第二节 教学有必要走近哲学吗 15
第三节 教学哲学与教育哲学 17
第二章 布鲁纳的结构原理 22
第一节 布鲁纳结构原理的背景与内涵 23
第二节 布鲁纳结构原理的几个问题 26
第三节 结构主义与直觉主义如何相容 33
第一节 皮亚杰结构主义 37
第三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37
第二节 关于教学结构的几个问题 42
第三节 后结构主义的质疑 47
第四章 结构主义的改造 5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结构观 50
第二节 元结构探讨 52
第三节 结构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55
第五章 结构课程概论 58
第一节 语、数、外是怎样一种结构 59
第二节 课程母结构分析 63
第三节 课程结构演绎 69
第四节 母结构在课程编制之中的行迹 81
第五节 结构视角与视角结构 83
第六章 后现代课程观 99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00
第二节 泰勒原理与现代主义课程观 102
第三节 后现代观的后瞻 105
第四节 后现代课程观与阐释学 111
第五节 教学阐释学与超结构 113
第六节 从布鲁纳、布卢姆到泰勒 117
第七章 课程模式问题 123
第一节 从“三R”到“三S” 123
第二节 从“四环套”到“四R” 126
第三节 车里霍尔姆斯策略 132
第八章 “五Ⅰ”课程构想 135
第一节 信息 136
第二节 兴趣 137
第三节 质疑 140
第四节 智慧 142
第五节 直觉 146
第九章 科学主义与课程 152
第一节 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 152
第二节 科学与课程发展 156
第三节 科学主义与课程开发 160
第四节 科学主义在中国 165
第五节 科学主义自身的纷争——从批判理性主义说起 172
第十章 人本主义与课程 175
第一节 人本主义缘何而生 176
第二节 存在的诸种含义与生命哲学 179
第三节 人的反称关系 184
第四节 我我关系与教学过程 187
第五节 规律、原则与艺术 194
第六节 人文课程的经历 204
第七节 人文科学与人文学科 208
第八节 人文与科学之异 212
第九节 科学精神——人文的孕育 215
第十节 附节——也是科学精神 221
第十一节 人文与科学之通 223
第十一章 社本主义与课程 227
第一节 社本主义概说 228
第二节 机制问题 237
第三节 社本主义教育观 241
第四节 社本主义课程观——目的论 254
第五节 两种实用主义 262
第六节 认知决定论与灌输主义 275
第七节 演绎万能论 278
第八节 教育者过强的角色意识 280
第九节 评涂尔干 283
第十二章 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 289
第一节 在一个古老论题上的高明 290
第二节 全面发展的“全面”主要不是一个量的概念 294
第三节 全面发展的实质 299
第四节 自由地发展与发展的自由 306
第五节 和谐地发展与发展的和谐 311
第十三章 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 316
第一节 知识论 318
第二节 人论 328
第三节 一种倒立的模式 340
第四节 再论人文课程的意义 349
第五节 科学课程的改造 356
第六节 社会课程的改造 369
第七节 艺术先于科学 377
第八节 人文引领的涵义 382
第九节 和谐的走势 388
参考文献 400
名词索引 410
人名索引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