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序言 1
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河南教育(一百万年前~五六千年前) 1
第一节 河南教育的起源 3
一、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
二、河南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 5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河南教育活动 9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9
二、生活方式的教育 13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形成的礼制教育 18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河南学校的萌芽 21
一、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及教育的分化 22
二、文字的雏形和学校的萌芽 26
三、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 28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河南教育(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31
第一节 河南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33
一、文字趋于成熟 33
二、国家建都于中原 35
三、战争的需要 39
第二节 教育制度 40
一、行政制度——政教合一 40
二、学校制度——学在官府 42
三、教学制度——官师合一 44
四、管理制度——学术官守 46
一、夏、商的教学内容 50
第三节 教学内容 50
二、西周的教学内容 51
第四节 选贤贡士 53
一、升学选士 54
二、任官贡士 56
第五节 伊尹、傅说、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 60
一、伊尹 60
二、傅说 65
三、箕子 70
四、周公 7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教育(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 86
第一节 官学失守,学在四夷 87
一、官学的衰落 88
二、学术下移 90
三、士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93
第二节 河南私学的兴起 97
一、早期私学 98
二、儒、墨显学 104
三、诸子之学 106
第三节 子夏的教育业绩与思想 107
一、生平详考 109
二、历史功绩 126
三、教育思想 135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141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142
二、教育作用和目的 144
三、教学内容 146
四、道德教育 153
五、教学方法 155
第五节 老子、庄子的教育思想 159
一、老子 159
二、庄子 169
第六节 商鞅、韩非的教育思想 176
一、商鞅 176
二、韩非 180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河南教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86
第一节 秦和西汉时期的河南教育 187
一、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89
二、西汉由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195
一、太学 201
第二节 东汉时期洛阳的太学、贵胄学和鸿都门学 201
二、贵胄学 204
三、鸿都门学 205
第三节 汉代河南地方官学与私学 207
一、地方官学——郡国学 207
二、私学 211
三、私学教育类别(阶段) 214
第四节 两汉河南教育与经学 220
一、今文、古文经学之争 221
二、师法与家法 225
三、问难论辩的学风 227
四、“通经致用”的产生及实施 230
二、四次请愿 234
一、挽救欧阳歙 234
第五节 东汉太学生政治运动 234
三、两次搜捕 236
第六节 两汉河南的选举 241
一、选举制度形成于东汉洛阳 241
二、地方选举与中央选举 246
三、选举的利弊和得失 255
第七节 贾谊、荀悦、许慎的教育思想 263
一、贾谊 263
二、荀悦 274
三、许慎 27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教育(220~581年) 285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河南教育 285
一、曹魏时期的河南官学教育 286
二、两晋时期的河南官学教育 291
三、魏晋时期的河南私学教育 295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河南教育 298
一、北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298
二、北朝时期的河南官学教育 300
三、北朝时期的河南私学教育 31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的选士制度 315
一、九品中正制 315
二、察举制度及其他选士法 320
第四节 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的教育思想 325
一、何晏、王弼 325
二、阮籍、嵇康 327
三、向秀、郭象 334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河南教育(581~960年) 338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河南教育 340
一、隋代的教育改革与学校设置 340
二、唐代东都洛阳中央官学和河南地方官学与私学 343
三、隋、唐时期河南学校的教学 352
第二节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实施 359
一、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360
二、唐代科举考生的来源、报考办法与主考官员 363
三、唐代科举考试的规则与考题的类型 366
四、唐代科举考试内容与常设科目 374
五、唐代科举制度的几个特点 378
第三节 科举对隋唐时期河南教育的影响 386
一、科举兴盛的社会影响及有关习俗 388
二、进士科举子行卷的是非利弊辨析 392
三、科举对隋唐时期河南教育的影响 407
第四节 五代时期的河南教育 413
一、以儒为主,兼及佛、道 414
二、学校教育 415
三、五代的科举制度 417
第五节 徐文远、韩愈、刘禹锡的教育思想 418
一、徐文远 418
二、韩愈 424
三、刘禹锡 436
第七章 宋代的河南教育(960~1279年) 439
第一节 教育的兴盛 440
一、教育概况 440
二、三次兴学运动 442
一、京城开封的中央官学 444
第二节 官学教育 444
二、河南地方官学 453
三、官学的管理制度 454
第三节 私学教育 464
一、私学教育的发展 464
二、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67
第四节 书院教育 471
一、书院的建立和发展 471
二、教育制度和管理方法 474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77
第五节 家庭教育 480
一、家庭教育的状况 481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84
三、女子教育 488
第六节 医学教育 491
一、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91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492
三、完善的考试评价制度 493
四、教材教法的创新和应用 494
五、医学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 496
六、河南籍的著名医家 497
第七节 范仲淹、程颢、程颐、邵雍的教育思想 499
一、范仲淹 500
二、程颢、程颐 504
三、邵雍 512
第一节 金、元时期的河南教育概况 519
第八章 金、元时期的河南教育(1130~1368年) 519
第二节 官学教育 522
一、地方官学 522
二、专科学校 523
三、社学和庙学 524
四、官学的管理 525
第三节 私学教育 529
一、办学形式 529
二、学习内容 533
第四节 书院 534
一、书院的兴起 534
二、管理制度 536
三、教学 537
第五节 科举考试 539
一、考试程式 539
二、乡试和府试 540
三、参试资格和防弊措施 541
第六节 元好问、姚枢、许衡的教育思想 544
一、元好问 544
二、姚枢 547
三、许衡 550
第九章 明代的河南教育(1368~1644年) 558
第一节 地方官学 559
一、府、州、县学的兴盛 559
二、地方官学的教师、学生、教材与考试制度 561
一、书院 565
第二节 书院、社学、私学 565
二、社学与私学 573
第三节 科举考试与贡士制度 576
一、文举考试 577
二、武举考试 582
三、贡士制度 583
第四节 宋讷、曹端、王廷相、吕坤的教育思想 585
一、宋讷 585
二、曹端 587
三、王廷相 590
四、吕坤 594
第一节 社学、私塾和义学 599
一、社学 599
第十章 清代前期的河南教育(1644~1839年) 599
二、私塾和义学 601
第二节 府、州、县学与科举考试 603
一、府、州、县学 603
二、科举考试 604
第三节 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607
一、地方官办书院 607
二、百泉书院和开封大梁书院 615
第四节 耿介、张伯行、李来章、窦克勤的教育思想 622
一、耿介 623
二、张伯行 625
三、李来章 629
四、窦克勤 630
附录:河南教育大事记(上)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