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12
第一章 教育·人·社会 12
第一节 教育·人·社会概述 12
第二节 教育本质的问题 18
第三节 现代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30
第二章 我国中学教育的性质、地位 45
第一节 中学教育的性质 45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3
第二节 中学教育的地位 56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学制图 58
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一般原理 66
第三章 中学教育目标 66
第二节 我国中学的教育目标 72
附录:南京师大附中校长胡百良论现代人才基本素质 77
第三节 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 79
第四章 各育目标及其实施原则 89
第一节 中学教育组成部分 89
第二节 德育目标及实施原则 95
第三节 智育目标及实施原则 100
第四节 体育目标及实施原则 105
第五节 美育目标及实施原则 107
第六节 劳动技术教育目标及实施原则 109
第七节 关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111
第一节 课程概念与课程类型 117
第五章 中学课程 117
第二编 117
第二节 中学的课程和教材 121
附录Ⅰ 学年时间安排表 125
附录Ⅱ 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1994) 126
附录Ⅲ 调整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1994) 127
附录Ⅳ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1996] 128
第三节 隐性课程 134
第六章 中学教学过程 140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140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49
附录:历史上有关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一些提法 151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167
第七章 中学教学原则 167
附录:中外教育史上有关教学原则的一些提法 171
第二节 中学教学原则 175
第八章 中学教学方法 188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 188
第二节 教学方法体系 197
第三节 学习方法的指导 204
第九章 中学教学模式 219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功能 219
第二节 国外教学模式 224
第三节 我国中学教学模式 235
第十章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246
第一节 备课 246
第二节 上课(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258
第三节 上课(二)课堂教学的艺术 262
第四节 上课(三)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268
第五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69
第六节 课外辅导 272
第七节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73
第十一章 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277
第一节 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277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原则 28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286
附录Ⅰ 上海市大同中学“美育大世界”部分活动要目 292
附录Ⅱ 北京景山学校课外活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 293
第一节 课外教育网络概念与意义 295
第十二章 课外教育网络 295
第二节 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协调 299
附录Ⅰ 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系统 313
附录Ⅱ 上海市真如中学社教委与学校教育管理关系和意见沟通图 314
附录Ⅲ 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章程 315
第三节 学校在课外教育网络中的功能 317
第三编 325
第十三章 中学学生与中学教师 325
第一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325
第二节 中学生集体组织 334
第三节 中学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特点 337
第四节 中学教师的职业素质 343
附录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52
第五节 中学师生关系 353
附录Ⅱ 好教师的条件 353
第十四章 中学班主任与中学班集体(上) 363
第一节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任务 363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原则 375
第三节 中学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383
第四节 班级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401
附录Ⅰ 主题活动设计 407
1.家乡,请听我们的报告 409
2.在欢乐的“团员之家” 409
附录Ⅱ 主题活动纪实:在欢乐的“团员之家” 409
第十五章 中学班主任与中学班集体(下) 412
第五节 中学班集体的意义 412
第六节 中学班集体的创建 415
第四编 433
第十六章 中学教育科学研究 433
第一节 中学教师与教育科学研究 433
第二节 选定教育研究的课题 439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442
第四节 活动产品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453
第五节 科研资料的分析和科研报告的撰写 455
第十七章 教育评价 459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459
第二节 学生发展评价 465
第三节 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评价 471
第四节 教师评价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