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主题和预期目的 14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19
1.3 研究思路 31
1.4 概念范畴的基本交代及其层级关系 34
第2章 中华法系意义系统的理论渊源与文化意蕴 40
2.1 中华法系的文化精神概说 43
2.2 对古代法律精神的既有研究及其局限 49
2.3 情理阐析论:统一阐释中华法系的光明方向 63
第3章 古人法律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和分析单元 70
3.1 古人法律生活中的常见因素 74
3.2 “天理”、“国法”、“人情”之间的模糊关系 122
3.3 古代法律分析单元的明确界定 131
第4章 情理精神的立体深广阐释 148
4.1 对情理精神的四种研究路径 150
4.2 综合路径与情理模式的提出 173
4.3 关于“情理模式”的几点说明 180
第5章 中华法系的基本结构 186
5.1 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及其背后 189
5.2 中层要素与深层要素 204
5.3 中华法系的基本结构 212
第6章 情理模式的内容:中华法系的中层与深层 247
6.1 三类运行中的情理流动 249
6.2 情理模式的内部关系 266
第7章 情理精神的运行轨迹与深浅层次 286
7.1 古代法律的情理、情理精神:“情”与“理”的融合 291
7.2 情理精神的运行轨迹 336
7.3 情理能力的深浅程度与养成方式 352
第8章 情理精神与中华法系的意义系统 373
8.1 中华法系的价值导向:向善与趋归天道天理 375
8.2 中华法系的总体原则:“仁义(善良)面前人人平等” 380
8.3 中华法系和谐圆融的意义系统 391
第9章 结语:本书结论和情理模式的研究展望 397
附录:三简图一表格 406
附图一:中华法系基本结构简图 406
附图二:情理模式内部关系简图 408
附图三:情理精神运行轨迹——情理曲线 413
附表:情理、仁义的层级性与治理效果优劣 414
参考文献 417
索引 425
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