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民政工作基础 3
第一篇 民政工作概论 3
第一章 民政概论 3
第一节 民政的由来与发展 3
第二节 民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6
第三节 民政工作的对象与任务 9
第四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 11
第五节 民政工作的社会化 15
第二章 民政建设 17
第一节 民政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18
第二节 民政干部队伍建设 20
第三节 民政法规建设 23
第四节 民政专业化建设 23
第一节 民政政策研究概述 27
第二篇 民政政策法规 27
第一章 民政政策研究 27
第二节 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2
第三节 民政政策研究的原则 37
第四节 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方法 41
第五节 民政政策制定的程序 45
第六节 民政政策研究工作者的素养 52
第二章 民政法制建设 56
第一节 民政法制建设概述 56
第二节 民政法律制度 58
第三节 民政行政立法 66
第四节 民政行政执法 71
第五节 民政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 78
第六节 民政行政复议与民政行政诉讼 84
第七节 民政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 88
第一章 民政职业道德概述 92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 92
第三篇 民政职业道德 92
第二节 职业道德和民政职业道德 94
第三节 民政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98
第四节 民政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101
第二章 民政职业道德评价、修养和建设 104
第一节 民政职业道德评价 104
第二节 民政职业道德修养 108
第三节 民政职业道德建设 112
第三章 民政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 113
第一节 民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 113
第二节 民政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 116
第三节 民政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117
第四章 民政机关一般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121
第一节 民政机关一般公务员的职责要求 121
第二节 民政机关一般公务员的勤政意识 124
第三节 民政机关一般公务员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27
第五章 民政基层干部的职业道德 131
第一节 民政基层干部的职责要求 131
第二节 民政基层干部的务实精神 134
第三节 民政基层干部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35
第六章 社会福利企业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 136
第一节 社会福利企业单位职工的创业精神 136
第二节 社会福利企业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38
第七章 民政工作者对待优抚对象的职业道德 141
第一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优抚对象应有的赤诚情愫 142
第二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优抚对象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44
第八章 民政工作者对待灾民和贫困户的职业道德 147
第一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灾民和贫困户的爱民情怀 147
第二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灾民和贫困户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49
第九章 民政工作者对待孤老残幼的职业道德 152
第一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孤老残幼的挚爱情结 152
第二节 民政工作者对待孤老残幼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155
第十章 民政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 157
第一节 民政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57
第二节 民政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59
第三节 民政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60
第四节 民政财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63
第十一章 民政特殊岗位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64
第一节 婚姻管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64
第二节 收容遣送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67
第三节 殡葬管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70
第一章 中国民政史概论 173
第一节 民政内涵的历史演变 173
第四篇 中国历代民政 173
第二节 民政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77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民政 181
第一节 司徒及民政兼管机构 181
第二节 司徒的职掌与民政事务 183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政思想 189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政 192
第一节 历代封建王朝的民政兼管机构 192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民政事务 193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民政思想 200
第四章 中国近代民政 202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民政机构 202
第二节 晚清民政评价 206
第三节 近代的民政思想 207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 209
第一节 孙中山领导的新型民政机构 209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民政机构 212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政机构 213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民政事务 216
第六章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政 222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民政机构 222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政机构 224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政机构 227
第四节 各时期民政工作的任务 229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民政 231
第一节 中央民政机构——内务部 231
第二节 地方各级民政机构 234
第三节 民政事业的曲折发展 235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民政 240
第一节 民政部的设置和民政工作任务 240
第二节 民政工作任务的变化和民政机构改革 242
第三节 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和当前民政工作任务 243
第四节 地方民政机构建设 251
第五节 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252
第六节 优抚安置工作 255
第七节 救灾与救济工作 257
第八节 社会福利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259
第九节 社会事务管理 263
第十节 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 266
第二卷 民政行政管理 273
第一篇 公务员管理 273
第一章 公务员制度概述 273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概述 273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75
第三节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277
第四节 在实施公务员制度中形成和确立现代观念 278
第二章 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280
第一节 义务权利概述 280
第二节 “孺子牛”精神是民政部公务员义务的集中体现 282
第三节 公务员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83
第三章 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285
第一节 职位分类概述 285
第二节 职位分类的具体操作 286
第三节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管理 289
第四章 公务员的录用 291
第一节 录用概述 291
第四节 机构编制管理 291
第二节 录用公务员的具体操作 294
第五章 公务员的考核 296
第一节 考核概述 296
第二节 年度考核的具体操作 298
第三节 公务员年度考核思考 301
第六章 公务员的职务任免与升降 302
第一节 职务任免概述 302
第二节 职务升降概述 305
第三节 职务任免、升降的具体操作 307
第四节 职务任免、升降工作思考 309
第七章 公务员的奖励 312
第一节 奖励概述 312
第二节 奖励工作的思考 315
第八章 公务员的纪律与惩戒 316
第一节 纪律 316
第二节 惩戒 317
第九章 公务员的培训 320
第一节 培训概述 320
第二节 培训与开发思考 322
第十章 公务员的流动与回避 326
第一节 流动概述 326
第二节 流动的具体操作 328
第三节 回避 330
第十一章 工资、保险、福利 331
第一节 工资制度 331
第二节 保险制度 337
第三节 工时假期和福利制度 338
第十二章 退休、辞职、辞退 339
第一节 退休 339
第二节 辞职 341
第三节 辞退 342
第十三章 复核、申诉、控告 343
第一节 复核、申诉、控告概述 343
第二节 复核和申诉 344
第三节 控告 347
第四节 法律责任 348
第十四章 管理机构与自身建设 349
第一节 管理机关职责 349
第二节 法律责任 352
第三节 自身建设 352
第十五章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管理现代化 354
第一节 在实施公务员制度中造就现代行政管理人才 354
第二节 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中突出依法、民主、科学管理 358
第三节 在公务员管理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 360
第四节 在吸收各国公务员管理经验中形成自身特色 362
第一章 民政计划财务管理概论 367
第一节 民政计财工作基本范围、任务及作用 367
第二篇 计划财务管理 367
第二节 民政计财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371
第三节 民政计财管理体制 378
第二章 民政计划管理 380
第一节 民政计划概述 380
第二节 民政计划的编制 383
第三节 民政计划的执行与监督 386
第四节 民政收费管理 387
第三章 民政预算管理 391
第一节 民政预算管理概述 391
第二节 民政预算的确立 392
第三节 民政预算的执行 397
第四节 民政决算 398
第四章 民政资金管理 403
第一节 民政资金管理概述 403
第二节 民政资金来源管理 406
第三节 民政资金运用管理 409
第四节 民政资金结存管理 415
第五章 民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418
第一节 民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418
第二节 民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 422
第三节 民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 426
第六章 民政企业财务管理 433
第一节 民政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433
第二节 民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434
第三节 民政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444
第七章 乡镇民政会计核算 448
第一节 乡镇民政会计核算概述 448
第二节 乡镇民政会计核算方法 450
第三节 乡镇民政会计核算内容 460
第四节 会计报表 463
第五节 乡镇民政会计交接与档案管理 466
第八章 民政部门基本建设管理 467
第一节 民政部门基本建设管理概述 468
第二节 民政建设项目投资管理 471
第三节 民政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475
第四节 民政基本建设的施工管理 479
第五节 民政基本建设的基础工作 484
第九章 民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 487
第一节 民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487
第二节 民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488
第三节 民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 494
第四节 国有资产产权的处置 499
第十章 民政统计管理 502
第一节 民政统计概述 502
第二节 民政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504
第三节 民政统计台帐 511
第四节 民政统计报表制度 514
第五节 民政统计分析 517
第三篇 行政区划管理 519
第一章 行政区划概述 519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定义 519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概况 521
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522
第二章 中国行政区划的沿革 524
第一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概述 524
第二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530
第三章 行政区划管理概述 536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机构 536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变更内容 537
第三节 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和权限 539
第四节 民政部门管理行政区划的职责 543
第四章 中国市镇 544
第一节 市与城市 544
第二节 城市化 545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简史 549
第四节 设市标准 551
第五节 设市模式 555
第六节 市发展概况 557
第七节 镇 559
第八节 市辖区 560
第五章 中国当代传统型行政区划 563
第一节 省 563
第二节 县 570
第三节 乡和人民公社 573
第四节 地区和专区 578
第五节 县辖区 579
第六章 当代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580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概念 580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82
第三节 自治区 587
第四节 自治州 589
第五节 自治县 590
第六节 民族乡 590
第七节 其他 591
第七章 中国当代特殊行政区划体系 593
第一节 概述 593
第二节 政治性的特殊行政区 594
第三节 行政性的特殊行政区 596
第四节 临时性的特殊行政区 597
第八章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述 599
第一节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概念、地位与作用 599
第二节 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的历史与现状 600
第三节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况 601
第九章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和边界争议的处理 603
第一节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的涵义及产生的原因 603
第二节 边界争议的现状和危害 605
第三节 边界争议的处理及其基本原则和方法 607
第四节 边界争议处理的依据和参考 612
第五节 边界争议处理的程序 615
第六节 边界争议处理的权限和处罚规定 618
第十章 勘界和勘界实施 620
第一节 勘界概述 620
第二节 勘界试点工作 625
第三节 全面勘界的总体规划 630
第四节 勘界的准备工作 636
第五节 勘界的实施工作 640
第六节 勘界的收尾工作 648
第一章 地名的基本概念 653
第一节 地名的定义和特点 653
第四篇 地名管理 653
第二节 地名的语词特征 655
第三节 地名的分类 656
第二章 地名标准化 657
第一节 地名标准化的宗旨 657
第二节 地名国际标准化 658
第三节 地名国家标准化 659
第三章 地名规范化 660
第一节 中国地名的国际罗马化 660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 666
第四章 我国的地名管理工作 673
第一节 地名管理的一般概念 673
第二节 地名管理的意义 675
第三节 地名管理的范围、内容及方法 677
第五章 地名的现代化管理 680
第一节 地名法规与法制化管理 680
第二节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684
第三节 地名规划的设计与管理 690
第四节 地名档案与信息自动化 693
第六章 地名的命名与更名 697
第一节 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 697
第二节 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原则 699
第三节 地名命名与更名的方法 705
第四节 地名命名与更名的审批程序与权限 708
第七章 地名调查 710
第一节 全国地名普查 710
第二节 地名调查 717
第三节 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 720
第五篇 社团管理 723
第一章 社会团体概述 723
第一节 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724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分类与特点 727
第三节 社会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728
第四节 社会团体的发展趋势 730
第二章 社团管理 733
第一节 社团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733
第二节 社团管理体制 736
第三节 社团管理的法制建设 743
第四节 社团管理的主要形式 747
第三章 社团登记管理 750
第一节 社团登记的意义及分类 750
第二节 成立登记的内容及程序 751
第三节 变更登记的内容及程序 756
第四节 注销登记的内容及程序 757
第五节 基金会的登记 758
第六节 在华外国人及港澳台社团的登记 760
第七节 社团备案事项 762
第四章 社团日常管理 763
第一节 社团日常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763
第二节 社团日常管理的目标和重点 766
第三节 社团日常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768
第四节 社团年检制度 772
第五节 社团的业务活动管理 775
第六节 社团人事管理 776
第五章 社团监督管理 781
第一节 社团监督管理的特点和作用 781
第二节 社团监督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783
第三节 社团处罚 785
第四节 社团行政复议 788
第三卷 离退休工作 793
第一章 企业离退休制度与政策 793
第一节 建国以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 793
第二节 企业现行的离退休制度与政策 801
第三节 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办法 820
第一节 1955年首次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退职的制度 825
第二章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与政策 825
第二节 1958年制定了全国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统一的退休和退职办法 827
第三节 1978年分别颁发干部和工人两套离退休制度与政策 829
第四节 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离退休制度与政策 833
第三章 工龄计算与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规定 864
第一节 工龄计算 864
第二节 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规定 918
第一章 优抚工作概论 947
第一篇 优抚工作 947
第一节 优抚制度的起源 947
第四卷 优抚安置 947
第二节 新型优抚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950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优抚工作 954
第四节 优抚工作的现状 958
第五节 优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961
第六节 优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963
第二章 拥军优属 965
第一节 拥军优属发展简史 965
第二节 节日拥军优属活动 967
第三节 表彰先进 969
第四节 拥军优属的发展方向 972
第三章 优待补助 973
第一节 优待工作 973
第二节 补助 977
第四章 伤残抚恤 980
第一节 伤残性质、评残对象 981
第二节 评残条件 982
第三节 伤残审批与证件制发 989
第四节 军队的评残工作 990
第五节 伤残抚恤 991
第六节 伤残军人的优待 993
第五章 死亡抚恤 994
第一节 三种死亡性质 995
第二节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病故的条件 997
第三节 革命烈士的审批及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制发 998
第四节 因公牺牲、病故的认定及证明书的制发 1000
第五节 一次性抚恤金 1000
第六节 定期抚恤金 1002
第六章 烈士褒扬 1003
第一节 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 1003
第二节 烈士事迹编纂 1009
第七章 优抚医院 1011
第一节 优抚医院管理 1012
第二节 休养员待遇 1016
第三节 优抚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1018
第八章 光荣院 1022
第一节 光荣院的管理 1023
第二节 光荣院的改革与发展 1026
第九章 优抚事业经费 1029
第一节 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经费 1031
第二节 优抚事业单位专项补助经费 1033
第三节 烈士纪念建筑物维修补助经费 1036
第二篇 安置工作 1038
第一章 中国军人安置的历史 1038
第一节 还复原籍原业时期(公元前119年以前) 1038
第二节 就地安置时期(公元前119年~1853年) 1040
第三节 就地遣散自谋职业时期(1853~1949年) 1045
第二章 安置工作与安置管理体制 1050
第一节 安置工作的本质 1050
第二节 安置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1057
第三节 我国安置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 1065
第三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071
第一节 建国以来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概况 1071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概述 1077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政策 1081
第四章 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使用 1088
第一节 军地两用人才体系 1088
第二节 军地两用人才的选拔使用 1092
第五章 军队离退休人员接收安置 1101
第一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 1102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建设 1108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 1112
第四节 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 1117
第六章 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 1122
第一节 干休所服务管理的基本形式 1122
第二节 干休所服务管理的依据与内容 1128
第三节 军休生产经营 1135
第七章 军队离退休干部基本状况 1139
第一节 军休干部的群体特征 1139
第二节 军休干部的生活方式 1144
第八章 军供站工作 1150
第一节 军供站概述 1150
第二节 军供站建设 1153
第三节 军供站管理工作的经验与趋势 1159
第一章 移民和水库移民概论 1167
第一节 移民工作是一门学问 1167
第五卷 移民安置 1167
第二节 水库移民工作的特点和性质 1170
第二章 移民规划与安置中的若干问题 1173
第一节 编制移民规划的若干问题 1173
第二节 移民安置工作若干问题的认识 1179
第三章 建立移民领导系统 1184
第一节 建立移民领导系统的必要性 1184
第二节 移民领导系统的一般特性 1185
第三节 移民领导系统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1187
第四节 移民领导系统的运营 1189
第四章 建立合理的移民组织系统 1191
第一节 移民组织系统建立的客观依据 1191
第二节 移民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及要求 1193
第三节 移民组织机构设置构想及其相应措施 1194
第五章 移民经济系统中的几个问题 1197
第一节 移民经济系统的现状分析 1197
第二节 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目标 1198
第六章 建立移民信息系统的思考 1201
第一节 移民信息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1201
第二节 移民经济信息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1202
第三节 移民信息系统的一般要求及其运营 1203
第七章 移民生态系统考察 1204
第一节 移民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1205
第二节 移民生态系统的运营特征 1206
第三节 移民生态系统的运营方法 1207
第八章 水库移民工作指导思想 1210
第一节 移民方针与政策的制定 1210
第二节 枢纽工程与移民工程并重 1211
第九章 对开发性移民的认识 1213
第一节 关于开发性移民的不同论述 1214
第二节 关于开发性移民的概念及其定义 1215
第十章 移民管理和干部队伍的优化 1216
第一节 我国现行移民管理机构的局限性 1216
第二节 建立移民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217
第三节 建立移民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218
第四节 移民干部素质及其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1219
第五节 移民机构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移民干部的配备 1221
第十一章 关于移民补偿问题的若干思考 1225
第一节 移民补偿的分类 1225
第二节 确定补偿标准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 1227
第三节 关于补偿中的政策优惠 1229
第四节 关于开发性补偿方法的探索 1230
第十二章 移民文化及移民文化教育对发展移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1232
第一节 移民文化系统考察 1232
第二节 移民经济发展缓慢的教育方面原因及对策 1235
第十三章 移民心理探索 1238
第一节 移民心理活动分析 1239
第二节 移民的被动性及其相关问题 1242
第十四章 发展库区种养业探索 1246
第一节 种养业在移民安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1246
第二节 发展种养业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248
第十五章 移民兴办乡镇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250
第一节 关于移民兴办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1250
第二节 新安江库区移民兴办企业的调查及思考 1254
第十六章 发展库区旅游业探索 1260
第一节 库区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 1260
第二节 发展库区旅游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62
第十七章 三峡移民 1264
第一节 三峡库区移民的艰巨任务 1264
第二节 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 1265
第三节 开发型移民方针 1268
第四节 五年多来的移民试点 1270
第五节 农村移民的出路 1272
第六节 城镇搬迁的探索 1276
第七节 工厂迁建的尝试 1278
第八节 多渠道的人才培训 1279
第九节 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 1282
第十节 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开发 1287
第六卷 救灾救济工作 1293
第一篇 救灾工作 1293
第一章 救灾工作的历史沿革 1293
第一节 概述 1293
第二节 历代的救灾思想 1294
第三节 历代救灾工作的管理体制 1298
第四节 历代的救灾措施 1300
第二章 新中国的救灾工作概况 1303
第一节 概述 1303
第二节 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 1304
第三节 救灾工作的管理体制 1309
第四节 救灾工作的法律制度 1310
第五节 救灾工作的成就 1313
第六节 救灾工作的基本经验 1318
第三章 救灾工作改革 1320
第一节 50年代救灾工作的改革 1320
第二节 80年代救灾工作的改革 1321
第三节 90年代救灾工作的改革 1325
第四节 救灾工作改革的经验 1332
第四章 救灾工作的发展趋势 1333
第一节 概述 1333
第二节 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1334
第三节 建立完备的救灾工作管理法规体系 1336
第四节 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模式 1337
第五节 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助能力 1339
第六节 强化社会、团体、社区个人的灾害救助功能 1341
第七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344
第五章 救灾捐赠 1345
第一节 救灾捐赠概述 1345
第二节 救灾捐赠款物接收、使用原则和办事程序 1350
第三节 救灾捐赠的管理与监督 1353
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 1356
第六章 农村救灾保险 1359
第一节 农村救灾保险概况 1359
第二节 农业风险 1362
第三节 农村救灾保险的险种与特征 1364
第四节 救灾保险的保险金额与救助 1368
第五节 救灾保险管理制度 1376
第一章 城市社会救济 1380
第一节 新中国城市社会救济的历史回顾 1380
第二篇 社会救济工作 1380
第二节 城市社会救济的现状和缺陷 1382
第三节 城市社会救济的重大改革 1383
第四节 进一步规范城市社会救济工作 1384
第二章 农村社会救济 1387
第一节 农村社会救济的发展历程 1388
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1390
第三节 农村社会救济的改革 1392
第三章 特殊人员救济 1394
第一节 精减退职职工救济 1394
第二节 特殊对象救济 1400
第四章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1408
第一节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兴起和现状 1408
第二节 五保供养制度的内容 1413
第三节 敬老院 1418
第一章 扶贫工作概述 1423
第一节 扶贫工作的兴起 1423
第三篇 扶贫工作 1423
第二节 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1424
第三节 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 1425
第四节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1430
第五节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433
第二章 救灾扶贫周转金 1435
第一节 救灾扶贫周转金的形成、来源和性质 1435
第二节 救灾扶贫周转金的使用和回收 1437
第三节 救灾扶贫周转金的管理 1438
第四节 救灾扶贫周转金在救灾救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440
第三章 救灾扶贫经济实体 1442
第一节 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的基本概念 1442
第二节 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的产生和发展 1443
第三节 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的作用和效果 1444
第四节 《全国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与实施 1445
第五节 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的发展方向 1448
第四章 救灾扶贫互助会 1450
第一节 救灾扶贫互助会的产生及发展 1451
第二节 救灾扶贫互助会的性质及基本特征 1454
第三节 救灾扶贫互助会的功能与基本作用 1455
第四节 救灾扶贫互助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1456
第五节 互助会的展望 1458
第一节 信访工作的定义 1463
第一章 什么是信访工作 1463
第二节 信访工作的性质 1463
第七卷 信访工作 1463
第三节 信访工作的特点 1464
第四节 信访工作的任务 1467
第二章 信访工作的作用 1472
第一节 信访工作与党的政策 1472
第二节 信访工作与信访信息 1473
第三节 信访工作的作用 1477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信访工作 1482
第一节 革命战争时期的信访工作 1483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信访工作(1949—1956年) 1484
第三节 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1957年) 1487
第四节 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1978年) 1489
第五节 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1982年) 1491
第四章 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机构 1492
第一节 组织领导 1492
第二节 信访工作机构 1494
第五章 信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1497
第一节 信访工作的基本方针 1497
第三节 信访部门的职责 1497
第二节 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 1498
第三节 匿名信的处理原则 1510
第四节 处理集体上访的原则 1514
第六章 信访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1519
第一节 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 1519
第二节 综合反映 1522
第三节 分别处理 1525
第七章 纪检信访工作 1530
第一节 纪检机关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特点 1530
第二节 纪检机关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 1532
第三节 纪检机关信访工作的主要任务 1532
第四节 纪检机关信访工作的作用 1533
第五节 纪检机关处理信访的原则 1535
第六节 纪检机关处理信访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1537
第七节 纪检机关信访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1538
第八节 纪检信访的审理结案 1540
第九节 纪检信访内容的分类 1542
第十节 几种特殊信访的处理方式 1542
第八章 监察信访工作 1545
第一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概念及内容 1545
第二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性质 1546
第三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547
第四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548
第五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 1550
第六节 监察信访工作的基本特征 1553
第七节 监察机关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职责 1554
第八节 监察信访的基本程序 1555
第九节 处理监察信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559
第十节 监察部机关的信访工作 1562
第九章 基层信访工作 1566
第一节 基层信访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及一般特征 1566
第二节 基层信访工作机构 1571
第三节 基层信访问题的处理 1574
第四节 基层信访工作者 1579
第五节 基层信访信息 1583
第十章 企业信访工作 1587
第一节 企业信访工作及其特点 1587
第二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性质 1588
第三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地位 1588
第四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任务 1589
第五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作用 1590
第六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 1591
第七节 企业信访工作干部 1593
第八节 企业信访工作的方法 1595
第十一章 信访工作程序 1598
第一节 处理来信 1598
第二节 处理来访 1601
第三节 给来信来访者复信 1605
第四节 转办、催办 1607
第五节 审理信访案件 1608
第六节 信访综合及反映 1610
第七节 信访统计 1611
第八节 信访档案 1612
第十二章 信访公文写作 1613
第一节 信访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613
第二节 信访公文写作的材料选择 1614
第三节 信访公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1615
第四节 信访公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1617
第五节 信访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1619
第六节 信访公文写作中专用名称和数字的处理 1620
第七节 信访公文的行文关系 1622
第八节 信访公文的审批 1624
第九节 信访公文的校对 1625
第十节 信访公文的写作规范 1626
第十一节 信访公文的处理 1651
第十三章 信访工作经验方法 1655
第一篇 社会福利事业 1685
第一章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基本类型 1685
第八卷 社会福利事业 1685
第二章 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1688
第一节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688
第二节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迅速发展时期 1689
第三节 社会福利事业遭受重创时期 1690
第四节 社会福利事业恢复和继续发展时期 1691
第五节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时期 1695
第三章 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 1698
第一节 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1698
第二节 儿童福利事业 1700
第三节 精神病人福利事业 1706
第四节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等级管理 1710
第四章 残疾人劳动就业与社会福利生产 1711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1711
第二节 我国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方针和途径 1712
第三节 我国组织社会福利生产的目的和意义 1713
第五章 我国社会福利生产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715
第一节 社会福利生产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1715
第二节 社会福利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大挫折 1718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福利生产的恢复和巩固 1720
第四节 社会福利生产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723
第六章 社会福利生产的特殊性 1728
第一节 社会福利企业的双重目标 1729
第二节 社会福利生产发展的不均衡性、局限性和多行业性 1730
第七章 社会福利生产的扶持保护政策 1732
第一节 福利生产扶持保护政策的历史沿革 1732
第二节 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733
第八章 社会福利生产的宏观管理 1735
第一节 福利生产管理体系 1735
第二节 社会福利企业的审批、年检和利税分配使用原则 1736
第三节 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标准 1738
第九章 福利企业的质量管理 1740
第一节 质量观念和质量体系 1740
第二节 质量保证过程的控制与审核 1747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福利企业面临的问题 1753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生产的改革与发展 1755
第十二章 假肢生产与科研 1758
第一章 彩票概述 1761
第一节 彩票的由来 1761
第二篇 福利彩票 1761
第二节 什么是彩票 1769
第三节 彩票的历史与发展 1774
第四节 彩票的类型及玩法 1780
第二章 福利彩票的由来 1783
第一节 难题与出路 1783
第二节 最初的步伐 1786
第三节 由“有奖募捐券”到“福利彩票” 1788
第四节 核心问题——资金分割 1791
第五节 机构与网络 1794
第一节 传统型福利彩票 1798
第三章 福利彩票的类型 1798
第二节 即开型福利彩票 1800
第三节 计算机管理传统型福利彩票 1803
第一节 福利彩票的设计与印制 1806
第四章 福利彩票的实务 1806
第二节 福利彩票的发行与销售 1815
第三节 福利彩票的独特销售法——大奖组 1822
第四节 福利彩票的开奖与兑奖 1835
第一节 福利资金神圣不可侵犯 1841
第五章 福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1841
第二节 福利资金的使用范围 1844
第三节 福利资金的分配使用程序 1854
第四节 福利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 1859
第五节 福利资金的审计与监督 1862
第一节 彩票市场的特殊性 1866
第六章 彩票市场和前景 1866
第二节 福利彩票市场的形成 1869
第三节 福利彩票市场的保护 1873
第四节 福利彩票的发展前景 1876
第一节 婚姻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1883
第一章 婚姻管理概述 1883
第九卷 其他民政事务管理 1883
第一篇 婚姻管理 1883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任务 1886
第四节 婚姻管理机构 1888
第三节 相关婚姻管理法律法规 1888
第五节 婚姻管理队伍 1889
第一节 婚姻登记概述 1891
第二章 婚姻登记 1891
第二节 结婚登记 1892
第三节 离婚登记 1894
第四节 特殊人员和少数民族的婚姻登记 1895
第五节 涉港、澳及华侨婚姻登记 1898
第六节 涉台婚姻登记 1899
第七节 边民婚姻登记 1901
第一节 涉外婚姻 1902
第三章 涉外婚姻登记 1902
第二节 涉外婚姻登记 1903
第三节 涉外离婚诉讼 1905
第一节 婚姻法意义上的违法的婚姻行为 1906
第四章 违法婚姻的处理 1906
第二节 登记过程中违法婚姻行为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1907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1908
第五章 婚姻案件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1908
第三节 治理违法的婚姻行为 1908
第一节 婚姻服务概述 1911
第六章 婚姻服务 1911
第二节 婚姻登记管理中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1911
第二节 婚姻服务的现状和发展 1913
第三节 婚姻服务的性质和作用 1914
第四节 婚姻管理与婚姻服务 1915
第一节 收养的概念及特征 1917
第一章 收养概述 1917
第二篇 收养管理 1917
第二节 收养的历史沿革 1918
第三节 收养的原则 1919
第四节 与收养相关的法律、法规 1920
第一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1921
第二章 收养关系的成立和解除 1921
第二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1926
第三节 法律责任 1927
第一节 收养登记的概念和范围 1929
第三章 中国公民收养登记管理 1929
第三节 收养登记的证明材料 1930
第二节 收养登记的管辖 1930
第五节 解除收养关系的登记 1932
第四节 收养登记的程序 1932
第一节 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的法律适用 1933
第四章 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管理 1933
第二节 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的条件与程序 1934
第一节 收容遣送工作的含义和特征 1936
第一章 收容遣送工作概述 1936
第三篇 收容遣送 1936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产生的主要原因 1937
第二节 收容遣送工作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1937
第四节 国内外处理流浪乞讨问题方式的比较 1938
第二章 收容遣送工作的法制建设 1940
第三章 收容遣送工作的管理体制 1941
第二节 收容遣送工作的基层组织 1942
第一节 收容遣送工作的行政管理组织 1942
第四章 收容遣送工作程序 1943
第三节 收容遣送工作的管理分工与协作 1943
第一节 收容 1944
第二节 管理 1945
第三节 离站和遣送 1946
第四节 安置 1947
第一节 少年儿童流浪的原因 1948
第五章 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和保护 1948
第三节 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特点 1950
第二节 流浪少年儿童的特征 1950
第五节 救助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1952
第四节 救助保护工作的目标 1952
第六节 救助保护工作的基本做法 1953
第一节 加强收容遣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955
第六章 收容遣送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1955
第二节 加强收容遣送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1956
第一节 安置农场的概况 1959
第七章 安置农场 1959
第二节 安置农场面临的形势 1961
第三节 深化安置农场改革的对策 1962
第四节 安置对象的管教与处理 1964
第一节 关于收容遣送工作经费问题 1965
第八章 当前收容遣送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965
第二节 关于收容遣送站的基本建设问题 1966
第四节 关于有偿与无偿服务的关系问题 1967
第三节 关于收容遣送业务与创办经济实体的关系问题 1967
第一节 殡葬的特征与现代殡葬 1969
第一章 殡葬管理概述 1969
第四篇 殡葬管理 1969
第二节 殡葬管理的含义及其历史 1971
第三节 殡葬管理的方针和任务 1972
第四节 殡葬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工队伍 1974
第一节 殡葬管理法规概述 1975
第二章 殡葬管理法规 1975
第二节 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法规 1977
第三节 对少数民族、华侨、港澳台同胞殡葬事宜的有关政策 1978
第一节 殡葬改革概述 1979
第三章 殡葬改革 1979
第二节 少数民族、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殡葬改革 1983
第二节 红白事理事会作用 1984
第一节 红白事理事会概述 1984
第四章 红白事理事会 1984
第三节 红白事理事会的工作原则 1985
第四节 红白事理事会的工作方法 1986
第一节 公墓概述 1988
第五章 公墓建设和管理 1988
第二节 公墓管理法规 1991
第三节 公墓的审批 1992
第四节 公墓建设和管理 1993
第一节 殡葬事业单位的含义与特征 1995
第六章 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概述 1995
第二节 殡葬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1996
第三节 殡葬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任务 1998
第四节 殡葬事业单位管理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1999
第五节 殡葬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 2001
第一节 承包经营责任制 2002
第七章 殡仪馆管理 2002
第二节 殡仪馆的人事、劳动管理 2005
第三节 殡仪馆的物资、财务管理 2010
第四节 殡仪馆正规化建设 2013
第一节 殡仪服务管理概论 2017
第八章 殡仪服务管理 2017
第二节 殡仪服务体系 2019
第三节 殡仪服务规范 2020
第一节 殡仪设备的研制 2022
第九章 殡仪设备及用品管理 2022
第二节 殡仪设备科研与生产的管理 2028
第三节 殡仪设备科研与生产的管理原则 2036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 2041
第一章 社区服务概论 2041
第十卷 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2041
第一篇 社区服务 2041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概念 2042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特征 2043
第四节 社区服务的作用和意义 2044
第五节 社区服务的主要原则 2045
第一节 社区福利服务 2047
第二章 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 2047
第二节 便民利民服务 2052
第三章 社区服务的管理 2054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 2055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管理机构 2067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管理方法 2070
第四节 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活动 2073
第四章 社区服务的发展资金 2075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资金筹集 2075
第二节 社区服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2080
第三节 社区服务基金会 2082
第五章 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 2086
第一节 社区服务设施的分类和作用 2086
第二节 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2087
第三节 社区服务设施管理、使用和效益考核 2090
第六章 社区服务队伍 2091
第一节 社区服务队伍的构成 2091
第二节 社区服务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97
第三节 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 2099
第七章 社区服务评估 2102
第一节 社区服务评估的作用 2102
第二节 社区服务评估的内容和指标 2103
第三节 社区服务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2107
第一章 街道工作概述 2110
第一节 街道的性质 2110
第二篇 街道工作和居民委员会 2110
第二节 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 2112
第三节 街道工作的基本特征 2113
第四节 街道工作的主要方法 2115
第五节 街道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17
第二章 街道的城市管理 2118
第一节 街道城市管理综述 2118
第二节 街道的市容卫生管理 2121
第三节 街道的市政设施管理 2123
第四节 街道的园林绿化工作 2125
第五节 街道的环境保护 2126
第三章 街道的民政工作 2127
第一节 街道民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2128
第二节 街道民政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2134
第四章 街道的社区服务 2135
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 2135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分类和内容 2137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原则和基本方法 2139
第五章 街道的人事工作和人口管理 2141
第一节 街道的人事工作 2141
第二节 街道的计划生育管理 2146
第三节 街道的劳动就业管理 2149
第四节 街道的暂住人口管理 2152
第六章 街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155
第一节 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述 2155
第二节 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和方法 2159
第三节 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 2162
第四节 依法治街和街道的消防安全管理 2165
第一节 街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述 2169
第八章 街道的经济建设 2169
第七章 街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69
第二节 街道的社区文化 2174
第三节 街道的社区教育 2176
第四节 街道的社区科技、社区体育 2180
第一节 街道集体经济的概念 2181
第二节 街道集体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182
第三节 街道集体经济的特征与作用 2183
第四节 街道集体经济的矛盾和对策 2185
第五节 街道财政的建立及其主要做法 2189
第九章 街道党的建设 2192
第一节 街道党建工作的作用 2192
第二节 街道党建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2193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对街道工作的领导 2197
第十章 街道的体制改革 2202
第一节 街道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内容 2202
第二节 街道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206
第三节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2210
第十一章 居民委员会的创立和发展 2214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的创立 2214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的发展 2216
第三节 加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218
第十二章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220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2220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 2221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及其特点 2224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 2226
第十三章 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 2227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建立选举制度的必要性 2227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2229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主要程序 2231
第十四章 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 2234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概述 2234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与各工作委员会 2239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与居民小组 2243
第十五章 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2244
第一节 加强居民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2244
第二节 居民会议制度 2246
第三节 居民公约制度 2250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2253
第十六章 居民委员会的经济工作 2254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经济的发展 2254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2257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2261
第十七章 居民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 2264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概述 2265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2267
第三节 开展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方法 2269
第十八章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民政部门的关系 2271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 2271
第二节 街道办事处与民政部门的关系 2272
第三节 居民委员会与民政部门的关系 2274
第一章 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和设立 2276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的产生背景 2276
第三篇 村民委员会建设 2276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的产生 2278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 2280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284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2284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2286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2289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 2290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意义 2291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原则 2292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程序 2293
第四章 村民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2299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下设的各工作委员会 2299
第二节 村民小组 2304
第五章 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 2305
第一节 村民会议的性质、职权及其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2305
第二节 村民代表会议的性质、职权及其与村民会议的关系 2308
第三节 村民代表会议的构成和村民代表的产生 2312
第四节 村民代表会议规则 2314
第五节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完善 2316
第六章 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章程 2319
第一节 村规民约 2319
第二节 村民自治章程 2322
第三节 村务公开制度 2325
第七章 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关系 2327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 2327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2331
第一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含义和目的 2335
第八章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2335
第二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领导与规划 2336
第三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标准 2338
第四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检查验收 2340
第五节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评比、表彰和推广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