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丛书”总序 陈平原 1
前言 1
第一章 文学立科——《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文学” 1
一 “词章不能谓之学”:《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文学”的边缘化 2
二 “大学堂设文学专科”:《钦定》与《奏定》两份章程与“文学研究”的观念 11
第二章 “错体”文学史——林传甲的“京师大学堂国文讲义” 45
一 “第一本中国文学史”与林传甲的“国文讲义” 46
二 “国文讲义”与《支那文学史》及《奏定章程》的关系 50
三 《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意识 56
四 结语 59
第三章 “革命”行动与“历史”书写——论胡适的文学史重构 67
一 “白话文学”与“文学进化观” 68
二 从宋诗到“俗话文学” 83
三 作为“遗形物”的中国文学 92
四 传统的消逝 97
第四章 “文化匮乏”与“诗性书写”——林庚《中国文学史》探索 107
一 “启蒙”、“黄金”、“白银”、“黑夜” 108
二 “文化匮乏”情意结 111
三 惊异精神 115
四 故事性结构 123
五 诗性书写 128
六 结语 137
附录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林庚诗的驰想 148
一 视域的开展 149
二 窗框中的风景 151
三 浪漫主义的“现代派” 155
四 艺术与生活 160
五 结语 169
第五章 叙述、意识形态与文学史书写——以柳存仁《中国文学史》为例 177
一 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文学史” 177
二 “文学史”与求真 180
三 作为叙事体的“文学史” 184
四 在历史中的叙事体 188
第六章 诗意与唯情的政治——司马长风文学史论述的追求与幻灭 204
一 从语言形式到民族传统的想象:一种乡愁 205
二 诗意的政治:无何有的“非政治”之乡 218
三 唯情论者的独语 236
第七章 “香港”如何“中国”——中国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 262
一 “香港文学”在香港 262
二 “香港文学”在中国 265
三 把“香港”写入“中国” 271
四 “香港”如何“中国”? 279
第八章 书写浮城——叶辉与香港文学史的书写 291
一 浮城·书写·香港 291
二 “文学史”的兴起 292
三 文学·现实;香港·中国 295
四 港味·粤味 301
五 华南·双城·香港 304
六 个人·历史 307
七 余话:书写浮城 309
附编一 文学史的探索——《中国文学史的省思》导言 317
一 捷克结构主义 326
附编二 文学·结构·接受史——伏迪契卡的文学史理论 326
二 布拉格语言学会与伏迪契卡 329
三 伏迪契卡的理论立场 330
四 “文学结构的演化”和“作品的生成” 333
五 文学作品的接受史 336
六 结语 349
附录 论布拉格学派的术语“aktualizace” 350
一 文学结构的动力 362
附编三 文学结构与文学演化过程——布拉格学派的文学史理论 362
二 演化价值与美感价值 365
三 作家与文学结构的关系 369
四 文学作品的“生命” 372
五 文学与社会 376
六 结语 382
后记 388
作者简介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