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伦理的含义与理论结构 1
(一)伦理的含义 1
(二)伦理的理论结构 3
二 传统伦理的模式与使命 6
三 伦理观的“历史性”变革 9
第一章 创造意蕴在马克思伦理观中的双面映现 14
一 创造意蕴的间接映现 14
(一)制度批判与制度伦理 16
(二)生产批判和生产伦理 20
(三)人际关系批判与人际关系伦理 24
二 创造意蕴的直接呈现 29
(一)人的自我创造与作为创造理念的伦理 29
(二)伦理创造的两个环节:意识和活动 31
(三)伦理创造的两个领域:交往和生产 33
(四)伦理创造的两个层面:对内的创造和对外的创造 38
第二章 历史性思维与创造性存在的契合 42
一 理智主义对人及伦理的神化 43
(一)理智主义思维及其人性观 43
(二)理智主义伦理观的神化形象 47
二 自然主义对人及伦理的物化 55
(一)自然主义思维及其人性观 55
(二)自然主义伦理观的物化形象 75
三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及伦理的现实化 82
(一)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及其人性观 82
(二)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观的人化形象 92
第三章 伦理样态的历史性与伦理规范的动态性 102
一 伦理样态的历史性 102
(一)无意识的自然伦理 103
(二)有意识的功利伦理 107
(三)超意识的自由伦理 114
二 伦理规范的动态性 120
(一)伦理规范与个体自我意识的互动关系 120
(二)伦理规范与个体生命实践的互动机制 124
第四章 伦理创造的困境及其“历史性”突破 138
一 规范伦理与历史批判 138
(一)规范与创造的矛盾 138
(二)规范的僵化及其束缚效应 140
(三)历史思维的批判本性 142
二 大众思维与个体人格 144
(一)伦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44
(二)大众思维的专断 148
(三)个体人格的独立 150
三 社会实体化与人之主体性 152
(一)人与社会的互动 152
(二)社会实体化之蔽 153
(三)人之主体性的彰显 154
四 生活的沉沦与超越 156
(一)生活的内在张力 156
(二)日常生活的沉沦 158
(三)形上追求的超越 163
第五章 伦理社会的来临——真正人类历史的开始 167
一 伦理社会的历史前提 167
二 伦理社会的历史征兆 172
(一)伦理尺度的外在扩展——生态伦理 172
(二)伦理思维的内在深化——发展伦理 181
(三)伦理社会的现实样态——休闲生活 187
第六章 创造伦理与时代问题 197
一 西方工业文明的危机与伦理的创造旨趣 197
(一)近代历史的趋向与发展观的当代危机 198
(二)科学不是万能的,发展要体现人文精神 200
(三)经济本位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要遵循人本理念 202
(四)澄清是非福祸,引导人类创造,是伦理学的内在旨趣 205
二 基于人的创生性的科学思维与信仰思维的统一 207
(一)科学思维与信仰思维的知性对立 207
(二)科学思维与信仰思维的实践统一 209
(三)科学思维与信仰思维统一的人性依据 210
(四)科学思维与信仰思维统一的历史逻辑 213
三 人类的生成模式与全球化的历史图式 215
(一)全球化的过去形态——以资本为主导的自发的全球化 216
(二)全球化的当代特质——以经济为主题的自觉的全球化 218
(三)全球化的未来图式——以自由为旨趣的人类联合的全球化 221
四 人类的生存觉识与“现代性”话语 225
(一)人类的意识自觉性与生存模式的历史变迁性 225
(二)“现代性”生存模式的秩序性:在“无序”与“失序”之间 228
(三)“现代性”生存模式的动态性:提升与消解的统一 231
(四)“现代性”生存模式的永恒性:演化于历史中的永恒 233
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