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诗品·人品篇 19
第一章 诗人层次论 19
第一节 高峰诗人 19
第二节 开创诗人 25
第三节 “大诗人” 29
第四节 特色诗人 32
第五节 缺陷诗人 34
第六节 与中国诗学层次论 36
第二章 诗人人品论 40
第一节 忠奸论 40
第二节 真伪论 44
第三节 谦傲论 46
第四节 仁暴论 48
第五节 理论渊源与文化心理 50
第六节 与中国诗学人品论 52
思想·美学篇 57
第三章 “世教”“礼教”“美刺”诗教观 57
第一节 “世教”功能:由“教化”功能向现实功能的进化 57
第二节 “礼教”功能:由重礼向重情的突破 61
第三节 “美刺”功能:由美刺并重转向重美轻刺 64
第四节 与中国儒家诗教的演化 67
第四章 “自然”美学观 75
第一节 “自然”美学观的历史渊源 75
第二节 “自然”美学观的几个层面 79
第三节 与道家以来极端的“自然”美学观 88
风格·体裁篇 95
第五章 风格学 95
第一节 兼容观 96
第二节 轩轾论 98
第三节 适度原则 104
第四节 与宋代暨中国诗歌风格学 107
第六章 “唐体”观 117
第一节 “唐体”的含义及其缺陷 117
第二节 改造“唐体”的方法 123
第三节 与中国诗学“唐体”观 131
创作·锻炼篇 141
第七章 “诗外功夫”论 141
第一节 “诗外功夫”的种类 141
第二节 中国“诗法”理论简史 150
第三节 与中国“诗法”理论史 158
第八章 “锻炼”说 164
第一节 刘克庄的“锻炼”说与宋代诗坛 164
第二节 其“锻炼”说的理论体系 167
第三节 与中国诗学“锻炼”说 173
师法·创新篇 181
第九章 “师法”观 181
第一节 “师法”行为的重视及“师法”原则的提出 181
第二节 “师法”原则之一:师意不师貌 184
第三节 “师法”原则之二:师众不师寡 187
第四节 “师法”原则之三:师大兼师小 190
第五节 “师法”原则之四:师流先师源 191
第六节 “师法”原则之五:师诗先师人 192
第七节 “师法”原则之六:“师法”中求变化 194
第八节 “师法”原则之七:“师法”中求自我 195
第九节 “师法”原则之八:“暗合”之法 198
第十节 与中国诗坛“师法”现象及中国诗学“师法”观 199
第十章 创“新”论 204
第一节 创“新”的内涵 204
第二节 创“新”的方法 208
第三节 与中国诗学创“新”论 212
威因·衰由篇 223
第十一章 “功名”的激励与诗歌的繁盛 223
第一节 “功名”与诗歌的矛盾价值观 223
第二节 “功名”与诗歌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229
第三节 “功名”的激励对唐宋价值观和诗歌盛衰的影响 232
第四节 与中国诗歌繁荣史及中国诗学盛因论 235
第十二章 “文治”的多元与诗歌的衰微 239
第一节 造成诗歌衰微的“文治”种种 239
第二节 证明之一:“大节目”——“理学”暨哲学与诗歌的衰微 242
第三节 证明之二:“小节目”——“经学”、“赋”、“程文”、“古文”等与诗歌的衰微 249
第四节 证明之三:通俗文化与诗歌的衰微 253
第五节 中国诗学衰由论的独创及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257
结语 264
附录 刘克庄贺贾之作新论 273
参考书目 282
跋&刘崇德 305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