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生物学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罗桂环,汪子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28419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微生物所、动物所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数位学者合作写成。书中主要论述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西方生物学传入前后不久的中国古代生物学发展的历程,顺带也介绍了近代生物学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第一章概论,简单介绍了我国古代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承后各章分时期分别论述了生物的分类、形态、遗传育种、生物资源保护等诸方面知识的积累过程。

目录 1

总序 卢嘉锡 1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研究的简单回顾 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特点 2

一 以“多识”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积累 2

二 本草学的影响 3

三 地方性生物资源著作 4

四 园林花卉著作发展的影响 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6

一 先秦时期 6

二 汉晋南北潮期 12

三 隋唐宋元时期 16

四 明清时期 25

第二章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 33

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和认识 33

一 古人的狩猎和采集活动 33

二 自然历(物候学)知识的掌握 35

第二节 古人对动植物的驯化和生物知识的积累 36

一 栽培植物的出现 36

二 家畜饲养的发端 39

三 其他经济植物的应用 41

第三节 新石器时期器物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 42

一 陶器上的各种动植物图纹 42

二 生态学知识的积累等 44

第四节 甲骨文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45

一 《夏小正》中记述的生物学知识 45

二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玉器和铜器中反映的生物学知识 48

三 甲骨文中反映的生物形态和分类学知识 52

四 菌类的利用 54

第五节 《诗》所反映的生物学知识 55

一 《诗》与古代生物学的关系 55

二 《诗》中包含的生态学知识 56

三 《诗》中包含的其他生物学知识 57

四 《诗》中述及的动植物种类 58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生态学认识 66

一 植物地理分布描述的开始 68

二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68

三 关于植物的垂直分布和生态序列 70

四 大范围的动植物分布的泛述 72

五 当时典籍中关于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记述 74

六 早期有关食物链的记载 76

第七节 《楚辞》中有关江南动植物知识的记述 77

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物形态描述和动植物分类 78

一 形态描述 78

二 生物分类 79

第九节 《尔雅》中述及的生物种类及相关知识 81

一 《尔雅·释草》中所涉及的植物 81

二 《尔雅·释木》所涉及的植物种类 83

三 《尔雅·释虫》中涉及的动物 85

四 《尔雅·释鱼》涉及的动物 86

五 《尔雅·释鸟》所涉及的鸟类 87

六 《尔雅·释兽》所涉及的动物 88

第十节 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和当时人们的优生观念 89

一 解剖认识 89

三 遗传学知识的积累 90

四 优生观念的产生 90

二 生理学知识 90

五 关于人体胚胎发育的认识 91

第十一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起源 91

一 曲蘖酿酒的起源 91

二 制酱与酿醋 95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制曲酿酒 96

第十二节 环境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其实践 96

第十三节 关于生物的由来和发展的推想 99

第三章 描述性生物学体系的奠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物学) 101

第一节 本草(博物)系统的建立 101

一 “本草”渊源 101

二 《神农本草经》和三品分类法 103

三 《吴普本草》对《神农本草经》的发展 114

四 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 115

第二节 动植物的名实考证研究 116

一 名实研究渊源 116

二 《方言》中所著录动植物 117

三 《说文解字》与生物分类知识 120

四 陆机与动植物分类描述 123

五 郭璞和《尔雅注》 126

第三节 记载动植物的“志”、“记” 135

一 异物志的出现 135

二 《南方草木状》和《南方草物状》 137

第四节 专谱的出现 139

一 《陶朱公养鱼经》 139

二 《相马经》与铜马式 141

三 《竹谱》 147

第五节 《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 149

一 探索家蚕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50

第六节 昆虫研究 150

二 昆虫寄生的发现 157

三 以虫治虫的发明 158

第七节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158

一 古代的选种意识 159

二 王充的物生自类本种说 159

第八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形成 160

一 汉代的制曲酿酒 160

二 汉代的制酱 163

三 豆豉的最早记载 164

四 醋的制造 164

五 《齐民要术》中的制曲酿酒 165

六 《齐民要术》中的酿醋 168

七 黄衣、黄蒸和制酱 169

八 《齐民要术》中的豆豉 170

九 《齐民要术》中的乳酸发酵 171

第四章 古代生物学的全面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生物学) 174

第一节 动植物形态和分类学的发展 174

一 本草著作中的动植物形态、分类 175

二 名实考证研究的发展 186

第二节 南方动植物研究的发展 195

一 段成式《酉阳杂俎》动植物篇 195

二 段公路《北户录》 197

三 刘恂《岭表录异》 198

四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201

五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202

第三节 园艺植物研究的兴盛 204

一 经济树木的研究 204

二 果树研究 206

三 蔬菜的研究 210

四 花卉研究 211

第四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提高 217

一 制酱技术的提高 217

二 豉汁最早制法的记载 217

三 宋代黄酒的酿造 218

四 红曲的最早记载 225

五 元代的制酱技术 225

六 高等真菌的栽培研究 226

第五节 昆虫研究的发展 230

一 对昆虫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 230

二 益虫研究的发展(蚕、蜂、白蜡虫、五倍子、紫胶虫) 231

三 害虫防治研究 234

第六节 鸟类等其他动物的研究 235

一 鸟类研究渊源 235

二 鸟类学专著——《禽经》 236

三 中国历史上的白雁 238

第七节 其他有关的生物学著作 241

一 《格物粗谈》 241

二 《蟹谱》和《林泉结契》 242

三 李衎和《竹谱详录》 243

四 关于生物分布的认识 249

五 关于树木年轮方面的认识 250

第八节 解剖学的发展 250

一 烟萝子《内境图》 251

二 杨介《存真图》 251

三 《洗冤录》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253

四 藏医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 255

第九节 生物遗传与变异 256

一 对遗传变异的认识 256

三 无性杂交 258

二 对遗传变异的利用 258

第十节 朱熹论有机体的发展 260

第十一节 对古生物的认识 261

第十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发展 264

第五章 古代生物学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生物学) 268

第一节 综合性本草著作中体现的生物学成就 268

一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一般情况 268

二 李时珍对传统分类学的发展 273

三 李时珍的生物学描述对前人的发展 274

四 《本草纲目》中记述的动物 275

五 赵学敏对李时珍工作的发展 278

第二节 园艺植物研究的发展 280

一 有关的园艺学的著作 280

二 经济树木研究的发展 285

三 果树研究的发展 286

四 蔬菜及经济作物研究的发展 288

五 花卉研究的发展 289

第三节 对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 292

一 朱?和他的《救荒本草》 292

二 《救荒本草》的植物学成就 293

三 朱?以后的其他救荒植物作品 298

第四节 博物学方面的著作 300

一 作者及其著述背景 300

二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所记的动植物 301

第五节 普通动物学著作 303

一 屠本唆的《闽中海错疏》 304

二 谭贞默和他的《谭子雕虫》 308

三 其他动物学著作和动物学研究 313

一 植物学家吴其浚 321

第六节 植物学研究的新发展——吴其浚及其《植物名实图考》 321

二 《植物名实图考》的植物学成就 323

三 《植物名实图考》对图谱学的发展 325

第七节 综合性生物学著作 326

第八节 生态学知识的积累 328

一 关于鱼类的分布和习性 328

二 各种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分布及习性 330

三 对华南两栖爬行类动物等的记叙 331

四 对地区性植被特色的描述 332

第九节 免疫思想的发展 334

一 我国古代免疫思想的概况 334

二 对流行病的认识 336

三 古人对流行病的解释 337

四 人痘预防天花 340

第十节 解剖学的发展 342

第十一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发展 344

一 遗传物质传递和“气种”说 344

二 “忽变”与种类差异 344

三 对变异的有意识选择和利用 345

四 杂种优势 348

五 《鸡谱》论斗鸡三配 350

六 优生探索 352

第十二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发展 353

一 红曲的制法 353

二 明代制曲的专业化 355

三 窖池发酵 359

四 酱油的制作 360

六 潼川豆豉 361

七 对根瘤菌的认识 361

五 暖房生黄法 361

第十三节 明清时期的生物资源保护 362

一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发展 362

二 保护生物资源的礼法 363

三 苑囿封禁地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363

四 对特殊经济植物的保护 365

第六章 近代生物学的传入 367

第一节 西方近代生物学的传入 367

一 西方在华人士传播生物学知识 367

二 国人主动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生物学 370

三 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始萌 375

四 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377

五 人猿同祖论在中国的初期传播 384

一 教育的进步 389

第二节 我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时期 389

二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390

三 学术团体 393

第三节 近代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建立 394

一 教会学校与近代生物学教育 394

二 清末学制前的学堂与生物学教育 398

三 清末学制中的生物学教育 399

四 民国时期的生物学教育 401

第四节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建立及其贡献 404

一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创立 404

二 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及其对我国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407

参考文献 416

索引 430

后记 443

总跋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