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劳动经济师评定 1
1.经济专业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 1
2.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设置与职责 3
3.经济专业人员的聘任与任命 5
第二章 劳动计划 6
4.职工人数计划的范围 6
5.职工人数计划的指标 6
6.职工人数计划的编制原则、依据和内容 8
7.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计划的编制方法 11
8.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计划的编制方法 12
9.职工需要量的补充来源 18
11.工资总额的构成 19
10.工资计划指标 19
12.如何编制工资计划 21
13.平均工资计划编制方法 28
14.工资基金管理 30
15.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概念 31
1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32
17.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34
18.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 36
19.商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39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 46
20.编制劳动定员的目的和意义 46
21.编制定员的范围和水平 47
22.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8
23.企业定员的制定方法 49
24.企业定员后的管理工作 50
25.劳动定额的性质及表现形式 51
26.劳动定额的种类和用途 51
27.劳动定额的作用 53
28.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54
29.管理劳动定额的四个环节 55
30.劳动定额的技术测定法 56
31.满负荷工作法 57
32.劳动力的招收 66
33.劳动力的调配 67
34.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原则 69
35.劳务市场 71
36.清理计划外用工的范围和政策 72
37.当前我国劳务输出及对策 73
38.工人技术等级划分的原则 74
39.技师聘任 75
40.劳动优化组合 76
第四章 劳动工资理论及新标准 78
41.我国有关工资的基本理论 78
42.一九八五年前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83
43.一九八五年工资制度改革后的工资标准 86
第五章 企业现行的工资形式 164
44.计时工资制 164
45.计件工资制 167
46.浮动工资 169
47.加班工资 170
48.奖励的形式 171
49.津贴制度及标准 180
50.有关工资支付的政策规定 192
51.企业升级有关工资、奖金待遇的规定 213
52.集体企业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待遇 213
第六章 劳动保险与生活福利 215
53.保险、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概念 215
54.劳保福利 215
55.外国保险福利发展概况 218
56.离休、退休待遇 218
57.疾病待遇 221
58.生育待遇 221
59.伤残待遇 222
60.死亡待遇 222
61.职业病待遇 223
62.优异保险待遇 224
63.学徒工保险待遇 225
64.临时工保险待遇 226
65.亦工亦农人员保险待遇 226
66.农民轮换工保险待遇 227
67.合同制工人保险待遇 228
68.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确定 229
69.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应享受的待遇 231
70.因工伤亡和参照因工伤亡处理的主要规定 232
71.划分因工与非因工界限时应掌握的几个问题 234
72.计算职工享受劳保待遇的基数问题 235
73.劳动保险经费 236
74.社会统筹 236
75.假期 237
76.我国现行保险福利制度的弊端 239
78.工龄的分类 240
第七章 工龄计算 240
77.工龄 240
79.工龄的计算方法 241
80.建国前干部、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计算 242
81.对解放前后工商业者、私方人员、小商小贩和独立劳动者的工龄计算 245
82.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 246
83.调动工作人员的工龄计算 248
84.关于转业、复退军人的工龄计算 249
85.民办教师的工龄计算 251
86.乡村医生(赤脚医生)的工龄计算 252
87.下乡知识青年的工龄计算 252
88.城镇从业青年、个体经营青年的工龄计算 254
90.停薪留职人员的工龄计算 255
91.病假期间的工龄计算 255
89.农民技术员的工龄计算 255
92.合同制工人的工龄计算 256
93.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轮换工、亦工亦农人员及家属工的工龄计算 256
94.关于落实政策人员的工龄计算 257
95.受处分人员的工龄计算 258
96.职工精简、退离职后又参加工作的工龄计算 260
97.其他工龄计算 261
第八章 劳动统计 264
98.职工人数统计的范围与原则 264
99.职工人数的计算 266
100.职工人数构成统计 267
101.职工人数变动统计 272
102.职工工资总额的核算原则 274
103.工资总额构成和平均工资统计 275
104.工资总额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与分析方法 280
105.奖金利用情况分析 281
106.劳保福利费用的范围及其构成 283
107.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与基本计算方法 285
108.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常用计算方法 287
109.商业劳动生产率的一般计算方法 293
110.劳动时间的构成及其利用情况统计指标 296
111.职工伤亡事故统计的范围与分类 303
112.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指标 307
113.职工伤亡事故调查统计报告 309
114.国家定期统计的十六项主要经济效果指标计算公式 310
115.固定资金计算公式 314
116.流动资金计算公式 317
117.费用分配与成本分析计算公式 321
118.利润计算与分析计算公式 322
119.工业净产值的计算方法 324
120.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的计算公式 326
121.经济活动分析方法 329
第九章 劳动保护 333
122.劳动保护概念及性质 333
123.劳动保护的任务 334
124.工伤事故及引起工伤事故的直接原因 334
125.常见职业病种类和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336
126.企业的劳动保护规章制度 338
127.劳动保护科学与“四化”建设的关系 340
128.劳动保护科学的研究内容 340
129.女工保护有关规定 342
130.烟、尘及它们的危害 342
131.尘肺病的产生 343
132.在新建、改建设备布署和生产技术方面应采取的防尘、防毒措施 344
133.除尘器的种类及特点 346
134.噪声及工业噪声的种类与度量 347
135.噪声的测量 349
136.噪声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生产的危害 351
137.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355
138.吸声及吸声措施适用的场合 356
139.隔声及隔声罩的降噪效果 357
140.消声器的种类、性能和选用 358
141.隔振与阻尼在噪声控制中的运用 360
142.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61
143.防暑降温 364
144.个体防护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及包括的内容 368
146.继续教育 373
第十章 职工教育 373
145.职业技术教育 373
147.职工全员培训 374
148.职工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劳动能力上的基本作用 375
149.企事业办学的主要形式 376
150.职工教育制度发展趋向 377
151.职工教育的基本特点 378
152.职工学员的学习特点 380
156.职工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80
153.职工教育计划的基本内容 382
154.职工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382
155.职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84
157.岗位职务培训要求 385
158.岗位职务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点 387
159.岗位职务培训的内容及原则 388
160.岗位职务培训的特点 389
161.制定岗位职务标准的原则 390
162.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特点及趋势 391
163.日本企业的岗位培训 393
164.法国的继续教育 394
165.英国对青年培训工作的检查 395
166.瑞典的成人教育 395
167.苏联的在职干部培训 396
168.欧美国家成人教育层次与类型 398
第十一章 与工资、奖金、福利基金、有关税利检查的内容 398
169.工业企业工资、奖金、津贴的检查 400
170.工业企业利润分配的检查 403
172.商业企业税利检查 406
171.工业企业专用基金的检查 406
第十二章 企业内部劳动工资管理及改革 409
173.车间工资员的任务 409
174.企业内部的经济承包 411
175.卷烟企业的内部承包方式 413
176.企业奖金提取和分配形式 416
177.卷烟企业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主要内容 417
178.计件工资在卷烟企业实施范围 419
179.班组价值核算中的工资计算 423
180.工人考勤形式与内容 426
第十三章 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426
181.中外合资企业双方在分配上的规定 429
182.董事会人员的组成比例及职权 429
184.对外商投资企业招聘职工的对象、范围的具体规定 430
183.合营企业中外方人员在工资等方面的待遇和规定 430
185.合资企业职工的调入和调出及工龄计算 431
186.中外合资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431
第十四章 劳动法 433
187.劳动法的概念 433
188.我国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种类 434
189.劳动法的内容 435
190.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437
191.旧中国的劳动法 440
192.革命根据地的劳动法 441
19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劳动法 442
19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劳动法 445
195.我国劳动法的各项基本原则 445
197.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452
196.劳动争议调解 452
第十五章 劳动争议的处理 452
198.调解委员会调解或仲裁委员会仲裁 453
199.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应遵循的原则 453
200.劳动争议及仲裁 454
201.当事人申请仲裁的规定 454
202.申诉书应写明的内容 455
203.仲裁劳动争议遵循的原则 456
204.仲裁劳动争议应采取的形式 456
205.当事人的权利及其行为限制 457
206.仲裁费用及支付 458
207.调解书应当写明的内容及效力 458
208.裁决书的内容 459
209.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460
编后记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