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政权兴亡的生命线——序于树贵《寻找权威的道德基础》 陈瑛 1
前言 1
一 问题的由来 1
二 前人的理论成就 3
三 本书的研究重点及理论创新 6
四 本书的结构安排 11
第一章 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5
第一节 刘邦政权的道德基础 15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道德基础 21
第三节 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6
第二章 汉初德政思想的理论资源 35
第一节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5
一 天:统治权力的来源 36
二 德:获得权力的标准 38
三 民:统治权力的评判者 42
第二节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45
一 正名 47
二 修己以安百姓 51
三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54
四 制民之产 57
第三节 无为而无不为 61
一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62
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5
三 无为而无不为 68
四 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70
第四节 隆礼重法 72
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73
二 礼,政之挽也 78
三 以政裕民 82
第五节 德生于刑 86
一 自为之心 88
二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91
三 君臣互市 94
四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97
五 德生于刑 100
第三章 汉初德政思想的理论探索 108
第一节 陆贾“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的思想 112
一 道因权而立 113
二 仁义以为本 116
三 无为即有为 119
四 求贤以自助 122
第二节 贾谊的“民本”思想 124
一 以礼定制 128
二 以民为本 134
第三节 《淮南子》“因物之所为”的思想 141
一 因物之所为 145
二 仁义者,治之本也 150
第四节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158
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 160
二 任德不任刑 166
三 屈民而伸君 171
第四章 汉初德政的实践尝试 178
第一节 乡举里选 178
一 征辟制 181
二 察举制 183
三 任子制 186
四 纳赀制 186
第二节 六条问事 190
一 汉初监察制度的沿革 190
二 刺史制度的建立 195
三 刺史制度的特点 197
第三节 三十税一 200
一 重农抑商 200
二 限民名田 202
三 轻徭薄赋 204
四 三十税一 206
结束语:德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208
第一节 以德治国的经济背景 208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 210
二 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214
三 体制转轨时期更需要道德 217
第二节 以德治国的政治制度背景 219
第三节 以德治国的历史必然及其思想内涵 228
一 行政制度的合道德性 230
二 政府官员的服务性 231
三 社会成员的自觉性 232
附录:汉初诏书集粹(高帝——武帝)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