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学习指导》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栗洪武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656X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教育学理论及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目录 3

《现代教育学》课程学科指南 3

一、导言 3

二、本科宗旨 3

三、本科的目标 5

四、本科简介 5

五、本科教材 14

六、本科成绩考核:作业与期终考试 15

七、学习进度建议 16

九、学习策略 17

八、师生互动 17

《现代教育学》课程学习指引 23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 23

第一单元 人类独有的教育现象 25

一、导论 25

二、多元化的教育定义 26

三、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29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37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47

六、总结 52

第二单元 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 53

一、导论 53

二、什么是教育目的 54

三、教育的永恒目的 69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74

五、教育功能的含义 75

六、教育的本体功能 77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 81

八、总结 84

第三单元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85

一、导论 85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86

三、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89

四、什么是创新教育 91

五、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95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00

七、总结 103

第二编 教育法制原理 105

第一单元 教育法原理概述 107

一、导论 107

二、教育法的界定 108

三、教育法的地位 111

四、教育法律规范及其类型 113

五、教育法律关系研究的主要问题 114

六、总结 118

一、导论 120

第二单元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120

二、教育法的制定 121

三、教育法的体系 124

四、教育法的实施 126

五、教育法的监督 129

六、总结 130

第三单元 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31

一、导论 131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法人资格 132

三、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36

四、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138

五、教师的法律地位分析 142

六、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45

七、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49

八、总结 154

第四单元 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 155

一、导论 155

二、法律责任及其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156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则要件及免责条件 157

四、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160

五、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救济中的主要问题 164

六、总结 172

第三编 学习原理 173

一、导论 175

第一单元 学习的一般原理 175

二、学习的概念 176

三、学习的过程和分类 178

四、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流派 181

五、学习的心理条件 188

六、总结 191

第二单元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192

一、导论 192

二、知识的学习过程 193

三、技能的学习过程 202

四、技能的形成 204

五、学习的迁移 206

六、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209

七、总结 212

第三单元 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213

一、导论 213

二、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214

三、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 225

四、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 230

五、总结 242

第四编 教学原理 243

一、导论 245

二、教学的概念及其本质 245

第一单元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45

三、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252

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52

五、总结 253

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254

一、导言 254

二、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25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59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60

五、教学的程序 260

六、教学原则的概念和作用 261

七、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及其应用 265

八、总结 271

第三单元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 273

一、导言 273

二、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课堂教学 273

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276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278

五、教学模式的定义 279

六、中外中小学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280

七、总结 281

一、导言 282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282

第四单元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82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 285

四、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287

五、教学手段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94

六、总结 295

第五单元 教学艺术与教学评价 296

一、导言 296

二、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96

三、教学评价的概念 300

四、教学评价的意义 303

五、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304

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305

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308

八、总结 312

第五编 课程原理 313

第一单元 课程与课程理论 315

一、导论 315

二、课程的概念 316

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318

四、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324

五、总结 325

第二单元 课程的设计与组织 326

一、导论 326

二、课程设计及其模式 327

三、课程目标及其文本构成 331

四、课程的类型 333

五、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40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 345

七、总结 352

第三单元 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概况及其趋势 353

一、导论 353

二、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354

三、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55

四、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358

五、对近2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358

六、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60

第六编 德育原理 365

第一单元 德育的基本问题 367

一、导论 367

二、道德、德育的概念 368

三、品德的概念和结构 371

四、德育原理的研究内容 375

五、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 379

六、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演变 386

七、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391

八、总结 396

第二单元 德育模式 397

一、德育模式 397

二、德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和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399

三、情感在人的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和情感体谅模式 406

四、德育评价 412

五、总结 416

第七编 微格教学 417

第一单元 微格教学的基本概述 419

一、导论 419

二、微格教学的概念 420

三、微格教学的特点 428

四、微格教学的程序 429

五、总结 430

二、微格教学技能分类 431

一、导论 431

第二单元 微格教学技能分类 431

三、总结 445

第三单元 微格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446

一、导论 446

二、微格教学的教学模式 447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461

四、微格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 461

五、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463

六、总结 465

参考书总目录 467

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