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 1
一 重建文化语境——文化诗学之入手处 2
二 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文化诗学的基本原则 8
三 在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之间穿行——文化诗学的基本阐释策略 15
四 文化诗学的其他方法论问题 21
上篇:西周意识形态与诗之功用 33
第一章 西周初期的意识形态建构 33
一 周初的封建与贵族阶层的形成 35
二 “制礼作乐”与意识形态建构 37
三 “敬”与“德”的意识形态意义 45
第二章 诗产生的文化空间 54
一 关于“诗言志” 55
二 诗作为人神关系语境的言说 61
三 诗作为君臣关系语境的言说 69
四 诗作为同侪或平辈之间的言说方式 73
第三章 周初诗歌的意识形态功能 82
一 《周颂》与“正雅”的意识形态内涵 82
二 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 94
三 春秋“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116
中篇:儒学话语霸权形成的原因及儒家诗学的基本品格 137
第四章 中国古代士人乌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 137
一 春秋战国之际文化空间的变化 137
二 话语的转换 141
三 价值的转换 145
第五章 儒学话语霸权形成的文化逻辑 157
一 论点辨析 157
二 儒家的“中间人”角色 163
三 儒家能够成为“中间人”的原因 167
第六章 士人思想家的“立法”活动以及儒家对诗歌功能的新阐发 176
一 士人思想家的“立法”冲动及策略 176
二 孔子对诗歌功能的新认识 183
三 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诗学表征 190
四 荀学与思孟之学的主要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206
第七章 士人乌托邦的诗性特征 227
一 儒学的诗性意味 228
二 道家之学的诗性特征 230
三 易庸之学的诗性诉求 238
四 《吕览》的诗性蕴涵 248
第八章 关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255
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 256
二 “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 262
三 “诗亡”与“《春秋》作”的象征意味 270
下篇: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汉代诗学的若干问题 279
第九章 士人与君权的共谋: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轨迹 279
一 儒者的努力 280
二 君权系统对儒学的接受过程 286
三 君权系统与士人阶层的结盟以及儒学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292
第十章 作为意识形态建构工程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汉代诗学 301
一 关于《诗序》传承与演变的逻辑轨迹 304
二 汉儒“讽谏”观念的生成过程 317
三 关于《诗大序》 323
四 汉代诗学的另一种声音 333
第十一章 郑玄诗学 345
一 郑学的价值取向 346
二 郑玄的“正变”论 354
主要参考书目 367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