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1
第一章 审美中介论是审美哲学论 1
一 审美意识系统是审美认识的中介系统 2
(一)自我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 2
(二)中介的人类学本体论机能结构 4
(三)人的“社会—历史”本质是审美中介的“社会—历史”性尺度 7
(四)中介的实质是间接性 9
二 从美的本质论到应用美学的区间是审美中介学 13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审美中介理论(上) 17
一 恩格斯晚年反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深刻启示 18
(一)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和实践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忽视形式的阶段 18
(二)唯物史观是审美中介理论的大前提 22
二 普列汉诺夫的伟大贡献 26
(一)把恩格斯反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 26
(二)三项式的理论框架 28
(三)二项式理论框架和艺术的起源 29
(四)唯物史观方法论对审美中介理论的启示和意义 35
(五)问题与矛盾 37
三 唯物史观与审美理论框架 39
(一)审美理论背景与审美理论框架 39
(二)审美理论框架 43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审美中介理论(下) 45
一 “美的规律”与审美理论框架 46
(一)人类生产和自由劳动的规律 46
(二)“美的规律”剖析 50
(三)审美理论框架与劳动过程 53
(四)劳动中介理论与审美中介理论 68
(五)经济价值链与审美链 72
二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审美中介 74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美学的根本问题 74
(二)康德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77
第四章 巴黎《手稿》的审美中介理论 85
一 概说 86
二 主客体相互适应理论与审美中介 87
(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自由劳动和类生产规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87
(二)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相互适应关系 89
(一)理性积淀于感性中 99
三 《手稿》中的其他审美中介理论 99
(二)工业的历史——人的心理学 105
第五章 美学史与审美中介理论 109
一 美学史上三个里程碑 110
(一)柏拉图的理式说 111
(二)康德美学与知觉说 120
(三)社会同情说 121
二 康德美学与审美中介 122
(一)审美能力为什么是一个谜 122
(二)古希腊时代“数学—逻辑”美学化的重大尝试 124
(三)康德审美判断力原理的二向性结构 126
(四)审美四契机中的审美中介理论 140
(五)康德美学与人的本质的联系焦点——目的论 160
三 席勒美学与审美中介 163
(一)席勒美学的出发点 163
(二)席勒美学体系的构架与矛盾 173
(三)美学中介——游戏说 182
(四)席勒美学的审美中介 191
第六章 审美心理结构 211
(一)哲学总体框架 213
一 探索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 213
(二)逻辑维度 215
(三)历史维度 218
(四)对“逻辑—历史”相统一的简化物——审美态度的把握 226
二 心理结构模式探索的历史巡礼 231
(一)康德心理结构三分法 231
(二)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 232
(三)荣格的集体原型说 243
(四)维戈茨基的中介结构理论与皮亚杰的建构学说 257
(五)哲学理念论、二元论与审美心理结构 279
结语 286
第七章 审美态度 289
一 审美态度的概念及起源 290
(一)什么是审美态度 290
(二)审美态度的起源 293
二 审美态度与心理结构 297
三 转折分析 301
(一)转折的性质 301
(二)审美态度的本质 302
(三)美的本质与审美态度的关系 304
(一)审美态度理论能够成为一门科学吗 307
四 审美态度是审美中介 307
(二)现代西方美学把审美态度神秘化的根源 308
(三)距离说、移情说、内摹仿说的审美中介分析 308
第八章 历史的理性总体积淀于现实的感性个体之中 315
一 积淀说的提出与理性的几种不同含义 316
(一)积淀说的提出 316
(二)理性的几种不同含义 318
(一)“人—自然”关系是人类理性发生的基本框架 319
二 人类理性发生的框架与积淀的基本方式 319
(二)人类理性发生的初始条件 321
(三)人类理性发展史中积淀的基本形式 324
(四)人类理性系统积淀的心理形式 330
三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对感性与理性协调结构的探索 333
(一)关于形的心理学 333
(二)心物同型论 334
(三)格式塔知觉结构中的理性积淀 338
(一)总的看法 340
四 大脑结构与理性积淀 340
(二)三个机能联合区的特点及其理性积淀方式 342
五 理性积淀于感性的审美中介意义 347
(一)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的基本命题 347
(二)人类一种独立的把握现实的方式 352
第九章 感觉论 357
一 感性与感觉的关系 358
(一)过去的哲学没有沟通感性与感觉的关系 358
(二)感性与感觉的实践关系 362
(一)费尔巴哈人本学感觉论的历史意义 363
二 费尔巴哈人本学感觉论 363
(二)通向审美感觉的广阔道路 366
三 马克思《手稿》中的感觉论 386
(一)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目的 386
(二)感觉能力是展示人的本质的历史尺度 388
四 马尔库塞新感性论 392
(一)理论模式的根本分歧 392
(二)感性与感觉的认识论意义和人类学本体论意义 394
(三)主观官能与客观自由 397
(四)自然是解放的一个领域 398
五 天才感觉论 402
六 审美感觉论 405
七 艺术直觉—审美感觉的定势和图式化 408
(一)艺术直觉的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参照系 408
(二)艺术直觉的整体质—图式与定势 410
(三)艺术直觉误差说 415
第十章 生理能转化为心理能的总契机——性审美 421
一 动物审美的本质——性选择 422
(一)动物的审美及其本质 422
(二)动物性审美的意义和启示 424
(一)性审美的哲学人类学基础——“动物—人”结构 425
二 性选择与性审美 425
(二)“动物—人”结构与性审美 428
三 性审美的中介意义 434
四 性审美的二律背反 437
五 情感舒泄说 440
(一)动物审美向人类审美过渡的两个生理机制 440
(二)情感舒泄说的理论框架与特点 442
(三)情感舒泄说与性审美的内在关系 454
(一)节奏的概念及其特征 456
六 节奏感是拓通生理能到心理能的得力手段 456
(二)人是节奏的存在物 462
(三)节奏二重性 467
(四)艺术节奏的双向转化及感受方式 469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飞跃——审美超越 475
一 现实材料与艺术境界 476
二 从修辞手段看艺术境界的审美特性 486
三 审美超越理论框架的一般考察 488
(一)过程考察 488
(二)逻辑结构考察 490
四 从“艺术是生产”看审美超越 492
第十二章 审美外观与自然美 495
一 美实际上只应涉及形式 496
二 形式的历史发生 500
三 形式感与审美态度 503
四 审美外观与自然美 505
(一)考察自然美的理论基础 505
(二)自然美中合目的性统一于合规律性的简单历史考察 507
后记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