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未病的理论及其发展 1
第一节 古代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的论述 1
第二节 现代中医学对未病理论的认识及发展 17
第三节 中医学未病理论评价 27
第二章 未病学现代科学理论基础 48
第一节 发病层次论 48
第二节 发病阈值论 53
第三节 潜病、潜证论 65
第四节 基因组学 66
第五节 蛋白质组学 76
第六节 现代遗传学 79
第七节 生物钟学说 82
第八节 相关科学基础 85
第三章 未病学的研究方法 101
第一节 生物钟法 102
第二节 全息法 107
第三节 体质法 109
第四节 微医学法 112
第五节 基因组法、蛋白组法 119
第六节 遗传毒理法 129
第七节 环境医学法 134
第八节 生活事件法 137
第九节 微量元素法 139
第十节 生物反馈法 145
第十一节 疾病监测法 146
第一节 高血压 147
第四章 几种重要疾病的未病防治 147
第二节 糖尿病 160
第三节 癌症 171
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 184
第五章 常见多发病的未病防治举隅 19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94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204
第三节 中风 210
第四节 老年期痴呆 219
第五节 肥胖症 226
第六节 骨质疏松症 234
第七节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239
第八节 不孕症 250
第六章 未病的四种形态 262
第一节 健康未病态 262
第二节 潜病未病态 275
第三节 前病未病态 295
第四节 传变未病态 301
第七章 未病学与亚健康 313
第一节 亚健康与未病 313
第二节 未病的易感易发人群 321
第八章 躯体性未病和心理性未病 338
第一节 躯体性未病 338
第二节 心理性未病 360
第九章 人际交往性未病和性未病 381
第一节 人际交往性未病 381
第二节 性未病 400
第十章 防治未病与养生保健新理念 413
第一节 防治未病需要智慧 413
第二节 主动养生,积极攻克未病 417
第三节 适当运动防治未病 421
第四节 保养生物钟防未病 425
第五节 情趣养生防未病 436
第六节 饮食保健与“指数” 453
第七节 绿色养生与预防未病 459
第八节 治未病与长寿 462
第十一章 预防未病与生活方式 470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70
第二节 选择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78
第三节 科学食疗防未病 489
第十二章 未病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524
第一节 未病学促进了人类追求健康的进程 524
第二节 未病学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527
第三节 未病学对中医精髓的继承和创新 533
第四节 未病学从理论走向实践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