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整车 1
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变化趋势 1
1.1 世界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情况 1
1.2 世界汽车企业联合重组的原因 4
1.3 世界汽车企业联合重组的历程 5
1.4 联合重组后形成的新格局 5
1.5 世界汽车工业分工转移的趋势 6
2 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特征 7
2.1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一——发展快 7
2.2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二——容量大 12
2.3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三——多层次 14
2.4 中国汽车市场特征之四——易进入 21
3 中国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 22
3.1 比较优势概述 22
3.2 市场优势 23
3.3 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24
3.4 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 26
3.5 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29
3.6 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优势 29
4.1 通用(General Motor)联盟 31
4 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31
3.7 后发优势 31
4.2 大众(Volkswagen)集团 35
4.3 丰田(Toyota)集团 38
4.4 福特(Ford)联盟 41
4.5 戴-克(Daimler-Crysler)联盟 43
4.6 雷诺-日产(Renalt-Nissan)联盟 45
4.7 本田(Honda)公司 48
4.8 PSA标致-雪铁龙(Peugeot-Citroen)集团 49
4.9 宝马(BMW)公司 51
4.10 跨国汽车公司中国市场战略分析 52
5.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53
5 中国轿车整车企业 53
5.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55
5.3 东风汽车公司 57
5.4 长安集团 59
5.5 广汽集团 60
5.6 奇瑞汽车 61
5.7 北汽控股 62
5.8 南汽集团 63
5.9 东南汽车 63
5.10 哈飞汽车 64
5.11 华晨控股 65
5.12 吉利控股集团 66
5.13 昌河汽车 67
5.14 其他新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 68
6 汽车产业集群 68
6.1 产业集群概述 69
6.2 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69
6.3 产业集群的结构 71
6.4 产业集群的优势 72
6.5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 73
6.6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评议 77
6.7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思考 82
6.8 汽车产业集群的培育 85
7 竞争格局与产业结构变化 87
7.1 从多视角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87
7.2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 95
8 研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99
8.1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概述 99
8.2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容 100
8.3 研读汽车产业结构政策 100
8.4 研读汽车产业组织政策 102
8.5 研读汽车产业技术政策 106
8.6 全面发展我国完整强大的汽车产业 108
8.7 贯彻执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几项重要突破 109
8.8 配套政策与实施 110
9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 111
9.1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背景 112
9.2 汽车新动力技术知识 113
9.3 世界各国研究汽车新动力情况 119
9.4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 121
9.5 我国汽车新动力的发展战略 126
第二篇 零部件 135
10 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 135
10.1 北美汽车零部件公司 136
10.2 欧洲汽车零部件公司 153
10.3 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 170
10.4 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特点 178
11 零部件与整车企业关系模式 180
11.1 欧美模式 180
11.2 日本模式 181
11.3 两种企业关系模式的比较 181
11.4 从整零关系研究看零部件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182
11.5 两种关系模式的融合发展趋势 183
11.6 中国企业关系模式 184
12 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 184
12.1 零部件与整车业务关系的发展趋势 185
12.2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87
12.3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189
12.4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192
12.5 应对世界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的思考 193
13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概况 195
13.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基本情况 195
13.2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197
13.3 形成零部件行业分工协作的供应体系 200
13.4 从配套关系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 201
13.5 从产权结构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 203
13.6 日韩汽车企业对中国零部件工业的影响 206
14.1 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209
1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209
14.2 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0
14.3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214
14.4 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评价的思路 215
14.5 汽车零部件系统 216
14.6 国内各零部件系统企业竞争力测评 219
14.7 各零部件系统国内外企业竞争力比较 227
14.8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231
15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走势 233
15.1 市场环境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要求 233
15.2 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分化加剧 237
15.3 集中整合是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 238
15.4 零部件产品开发能力与整车同步发展 241
15.5 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244
15.6 我国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 251
15.7 新动力汽车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 254
15.8 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战略思考 256
第三篇 自主品牌产品开发 267
16 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的重要性 267
16.1 汽车产业的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67
16.3 自主开发与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 269
16.2 汽车工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269
16.4 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创新 270
16.5 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转移战略来看自主开发的重要性 271
16.6 汽车产业肩负着发展国家支柱产业的使命 272
17 产品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产品 273
17.1 概述 273
17.2 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 274
17.3 以国际竞争的眼光创立品牌文化 274
18 自主品牌汽车开发的新环境 275
18.1 挑战 275
18.2 机遇 277
19.1 开发的组织方式 281
19 中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实践探索 281
19.2 承接开发的国内外开发机构 283
19.3 零部件系统的参与程度 284
19.4 车型系列 284
19.5 投放市场后的销售情况 285
19.6 自主开发实践的经验及特征 285
20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 287
20.1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现状和特征 287
20.2 合资企业产品自主开发迟缓的原因分析 288
20.3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的动因 289
20.4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的实践探索 290
20.5 合资企业产品开发小结 293
21 自主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293
21.1 产品开发能力建设 294
21.2 产品生产基地 298
21.3 产品销售服务网络 299
22 汽车产品开发的推动与规范 301
22.1 市场竞争是产品开发的主动力 301
22.2 产业政策对企业产品开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 302
22.3 汽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品开发 303
23 汽车产品开发的前景展望 304
24.1 中外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 307
24 从市场份额变化看行业格局 307
第四篇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307
24.2 民营企业、业外企业涉足轿车领域 308
25 市场特征与行业格局形成的关系 309
25.1 “发展快”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309
25.2 “容量大”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309
25.3 “多层次”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310
25.4 “易进入”市场特征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311
26 合资企业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 311
26.1 合资企业发展阶段 312
26.2 合资企业外方的作用和中方的任务 313
26.3 合资企业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315
26.4 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中外合资的发展方向 317
26.5 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不稳定性研究 319
27 中资企业市场定位及比较优势 326
27.1 产品市场定位 326
27.2 产品技术 327
27.3 成本价格优势 327
28 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 328
28.1 世界后起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两种模式 328
28.2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328
28.3 我国汽车行业将孕育出国际性大公司 329
附录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全文) 339
参考文献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