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电视剧是一门新兴的艺术 1
第一节 电视剧的艺术属性 1
目录 1
一 电视剧的艺术属性 19
二 电视剧的主流艺术属性 19
第二节 电视剧的社会文化属性 19
一 电视剧是一种社会文化 26
二 电视剧是一种民族文化 26
第二章 电视剧是综合性的艺术 26
第一节 演剧艺术的本质 26
二 表演的冲击性要求 36
第二节 电视剧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 36
一 表演的真实性要求 36
一 传播形式决定的差异 43
二 接受方式带来的差异 43
第三节 电视剧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的艺术 43
一 电视剧的启迪性和理想性之美 58
二 叙事上的清晰之美 58
三 视觉上的格调之美 58
四 自觉追求崇高之美 58
第三章 电视剧是以镜头表现的戏剧艺术 58
第一节 镜头语言的视点 58
一 叙述性镜语 69
二 描写性镜语 69
三 抒情性镜语 69
四 喻意性镜语 69
第二节 镜语所创造的环境叙事 69
第三节 镜语所创造的形象意义 74
三 镜语创造出社会环境 74
一 镜语创造出时代环境 74
二 镜语创造出自然环境 74
一 视角所创造的画面意义 86
二 动感画面的创造 86
三 空间的创造 86
第四章 电视剧是声音的艺术 86
第一节 电视剧的音乐 86
一 电视剧的片头和片尾歌曲 98
二 电视剧的主题音乐和插曲 98
三 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 98
第二节 电视剧的音效 98
第五章 电视剧是现代技术支撑的艺术 107
五 电视剧《大宅门》的音乐和音效 107
四 特殊音效——静 107
三 客观音效和主观音效交替运用 107
二 主观音效 107
一 客观音效 107
第一节 电视剧中的特殊技术 108
一 幻想题材中的特技 115
二 现实题材中的特技 115
三 计算机动画技术 115
第二节 电视剧中的特技应用 115
一 大场面的表现 119
二 拟真实的表现 119
第六章 电视剧艺术的商品属性 119
第一节 电视剧生存条件的市场性质 120
第二节 电视剧的内在品牌 128
三 关于收视率的认识 128
二 电视剧制作环节中的商品性 128
一 电视剧播出环节中的商品性 128
一 周梅森与政治剧 136
二 海岩与公安剧 136
三 琼瑶与言情剧 136
第三节 电视剧的外在品牌 136
一 唐国强和陈道明 151
二 陈宝国和王志文 151
三 斯琴高娃和奚美娟 151
四 徐帆、牛莉和周迅 151
第七章 电视剧艺术大众文化的属性 151
第一节 电视剧属于大众艺术 151
三 两种中心说 156
第二节 情节内部的大众艺术特质 156
二 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 156
一 电视剧具有大众文化概念的内涵 156
一 叙事的圆满性要求 164
二 情节的曲折性要求 164
三 情感的真实性要求 164
第三节 大众艺术的道德性表达 164
一 英雄化的道德 170
二 传统道德 170
三 好汉情结 170
第四节 娱乐性的艺术要求 170
一 不同的喜剧观 179
二 喜剧元素的运用 179
三 喜剧情节的运用 179
第八章 电视剧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179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的诞生 179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186
三 必须面对的十年 186
一 电视剧名称的确立 186
二 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 186
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 204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电视剧 204
三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视剧 204
第九章 电视剧艺术地位的确认 204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 204
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 220
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视剧 220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电视剧 220
第二节 新世纪的电视剧 220
三 2003年的电视剧 252
第十章 电视剧理论的构建 252
四 2004年的电视剧 252
二 2002年的电视剧 252
一 世纪之初的电视剧 252
第一节 电视剧理论的现状 253
一 创作的强势与理论的弱势 258
二 电视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258
第二节 电视剧理论的建设 258
一 建构电视剧艺术的学科和本体理论 263
二 强调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63
三 谋求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263
第三节 电视剧理论的作用 263
一 显扬电视剧之美 273
二 保持电视剧的永久生命 273
三 揭示电视剧的深刻意义 273
本书参考书目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