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编辑学总论 1
引言 1
1 编辑系统进化与文字符号演化 1
1.1 国外文字符号的演化概况 2
1.2 我国汉字符号的演化概况 4
1.2.1 我国文字符号形成的前期 4
1.2.2 我国最初的符号及其形态演化 8
1.2.3 我国汉字符号形态的演化 12
1.2.4 汉字结构的六书法 13
2 编辑系统进化与科学技术进步 15
2.1 科学技术是编辑学研究对象信息、知识的主要内容 15
2.2.1 编辑系统进化与造纸术的发明 18
2.2 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在编辑系统进化史上的地位 18
2.2.2 编辑系统进化与印刷术的发明 19
2.3 人类近代文明史上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地是编辑系统进化的摇篮 21
2.4 人类社会近代文明史上几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给编辑系统进化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26
3 编缉系统进化与信息、知识传播媒体的演化1) 31
3.1 编辑系统进化与图书传播媒体演化 31
3.1.1 国外图书传播媒体的演变 32
3.1.2 我国图书传播媒体的演变 33
3.2 编辑系统进化与期刊传播媒体演化 37
3.2.1 国外期刊传播媒体的演变 38
3.2.2 我国期刊传播媒体的演变 39
3.3 编辑系统进化与报纸传播媒体演化 42
3.3.1 国外报纸传播媒体的演变 42
3.3.2 我国报纸传播媒体的演变 45
4 编辑系统进化与信息、知识传播媒体的演化2) 49
4.1 编辑系统进化与广播传播媒体演化 49
4.1.1 国外广播传播媒体的演变 49
4.1.2 我国广播传播媒体的演变 51
4.2 编辑系统进化与影视传播媒体演化 53
4.2.1 国外影视传播媒体的演变 53
4.2.2 我国影视传播媒体的演变 59
4.3 编辑系统进化与电子传播媒体演化 64
5 编辑学研究的历史、研究态势及其学科构建的客观标准 68
5.1 编辑学研究历史简述 68
5.2 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70
5.2.1 编辑学研究态势是个学术理论问题 70
5.2.2 我国目前编辑学研究的基本态势 72
5.3 编辑学学科构建的客观标准 77
6 编辑与编辑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概念 84
6.1 对我国目前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辨识 85
6.2 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科学特征 87
6.3 给定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科学原则 88
6.4 编辑概念与编辑学概念的界定 92
7 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96
7.1 认识编辑学学科性质的科学依据 96
7.1.1 从科学发展的态势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97
7.1.2 从科学发展的相关性规律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98
7.1.3 从编辑学的研究内容探索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99
7.1.4 从编辑与编辑学研究对象考察其学科性质 100
7.2 编辑学学科命题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01
7.2.1 从标志人类社会文明几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103
7.2.2 从信息社会的到来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105
7.2.3 从波普尔世界3理论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 107
7.3 编辑学是涵盖面较大的横断学科 109
8 编辑学的学科范围与相关及新兴学科的关系 112
8.1 编辑学学科范围的科学依据 112
8.2 编辑学学科的归属问题 115
8.2.1 编辑学不是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 115
8.2.2 编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 116
8.2.3 编辑学更不是意识形态范畴的学科 117
8.2.4 编辑学是应用学科吗? 118
8.3 编辑学与相关及新兴学科的关系 119
8.3.1 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 119
8.3.2 编辑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20
8.3.3 编辑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21
8.3.4 编辑学与文化学的关系 122
9 编辑学系统结构及其层级体系 124
9.1 编辑学的学科系统结构 124
9.2 编辑学结构及其层级体系构建的科学原则 128
9.2.1 科学性原则 128
9.2.2 实践性原则 129
9.2.3 整体性原则 129
9.2.4 层级性原则 130
9.3 编辑学系统结构及其层级体系 131
9.4 编辑学学科结构及其层级体系的学科概述 133
9.4.1 第1层级学科群的概述 133
9.4.2 第2层级学科群概述 135
9.4.3 第3层级学科群概述 137
9.4.4 第4层级学科群概述 137
10 编辑系统的内在功能 140
10.1 编辑系统结构与编辑功能 140
10.2 编辑系统的内在功能 143
10.2.1 编辑选择性功能 143
10.2.2 编辑创造性功能 145
10.2.3 编辑规范性功能 147
10.2.4 编辑媒体性功能 149
10.2.5 编辑传播性功能 151
11 编辑系统的社会功能 154
11.1 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功能 154
11.2 舆论导向与控制功能 158
11.3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功能 160
11.4 对人类育化与智能开发功能 162
11.5 对科技与文化的增殖功能 164
11.6 审美情趣与娱乐消遣功能 166
1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社会地位、基本特征与编导者使命 168
12.1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社会地位 168
12.1.1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历史地位 168
12.1.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 169
12.1.3 信息、知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171
12.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基本特征 172
12.2.1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成果的真实记录 172
12.2.2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信息、知识源 173
12.2.3 科技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成为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 173
12.2.5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发现和培育人才的学校 174
12.2.4 编辑媒体是当代信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174
12.2.6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 175
12.2.7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国家编辑传播出版方针、政策的体现 175
12.2.8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评价创作者的依据 176
12.2.9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特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献 176
12.2.10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精神财富 177
12.3 当代编导者的神圣使命 177
12.3.1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的物化者 178
12.3.2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178
12.3.3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新域的开拓者 178
12.3.4 编导者是青年新秀的扶持者 179
12.3.5 编导者是科学、艺术真理的捍卫者 179
12.3.8 编导者是社会信息、知识群的构建者 180
12.3.6 编导者是科学、艺术道德的维护者 180
12.3.7 编导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180
第2篇 编辑学基本原理 182
引言 182
13 编辑学原理研究现状及其构建编辑学原理的科学原则 183
13.1 我国编辑学原理研究现状 184
13.1.1 萧汉森、戴志松提出的3个原理 184
13.1.2 陈雨思提出的5个原理 186
13.1.3 王振锋提出的3个原理 189
13.2 构建编辑学原理的科学原则 191
13.2.1 数学公理化的科学原则 192
13.2.2 遵循科学理论形式的学科原则 192
13.2.3 编辑学原理与编辑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194
14 编辑信息原理 197
14.1.1 一般信息及概念 198
14.1.2 实用信息及其概念 198
14.1 信息与编辑信息及其概念 198
14.1.3 哲学信息及其概念 200
14.1.4 编辑信息及其概念 201
14.2 信息社会、社会信息与编辑信息 202
14.3 编辑信息与信息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206
14.3.1 编辑信息与信息存在形态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06
14.3.2 编辑信息与信息存在范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207
14.4 编辑信息的基本特征 209
14.4.1 新颖性 209
14.4.2 对象性 209
14.4.4 规范性 210
14.4.3 商品性 210
14.4.5 继延性 211
14.4.6 共享性 212
14.5 编辑信息原理 212
15 编辑语言原理 215
15.1 语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6
15.1.1 语言的概念 216
15.1.2 语言的基本特征 218
15.2 编辑语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9
15.2.1 编辑语言的概念 219
15.2.2 编辑语言的特征 220
15.3 编辑语言系统层级结构 221
15.4 编辑语言类别描述 223
15.5 与编辑语言有关的数学模型 228
15.5.1 确定作者文风特征数学模型 229
15.5.1 自然语言词汇分布数学模型 229
15.6 编辑语言原理 230
16 编辑美学原理 232
16.1 美与美学概念及其学科类别 233
16.1.1 美与美学的概念 233
16.1.2 美学的学科类别 234
16.2 编辑美及其特征 237
16.3 编辑美的基本内容及其规律 241
16.3.1 编辑美的内容 241
16.3.2 编辑美的规律 244
16.4 编辑美的社会功能 246
16.5 编辑美学原理 248
17 编辑再创性原理 249
17.1 创造与编辑再创性概念 250
17.1.1 创造与创造学概念 250
17.1.2 编辑再创性概念 254
17.2 编辑思维形式与再创性思维形式 254
17.2.1 编辑一般思维形式 254
17.2.2 编辑再创性思维形式 257
17.3 编辑再创性的特征 262
17.3.1 编辑思维的求异性 262
17.3.2 编辑思维的突发性 263
17.3.3 编辑思维的新颖性 263
17.3.5 编辑思维的严密性 264
17.4 编辑再创性原理 264
17.3.4 编辑思维的综合性 264
18 编辑传播原理 267
18.1 传播与传播学概念 268
18.1.1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类型 268
18.1.2 传播学的概念 271
18.2 编辑传播的性质及其特征 272
18.2.1 编辑传播的性质 272
18.2.2 编辑传播的特征 273
18.3 编辑传播模式及其传播过程 276
18.3.1 编辑传播模式 276
18.3.2 编辑传播过程的5W公式 278
18.4 编辑传播的社会功能 281
18.5 编辑传播原理 283
19 我国目前编辑学研究中的几种学术观点及其思考 285
第3篇 编辑与编辑学方法论 285
引言 285
19.1 当前编辑与编辑学研究中的几种主要编辑观 286
19.1.1 主体、客体编辑观 287
19.1.2 作者、读者中介论编辑观 288
19.1.3 文化缔构编辑观 289
19.1.4 信息智化编辑观 289
19.1.5 编辑活动编辑观 290
19.2 对我国目前一些编辑观的思考 291
19.2.1 两种偏向产生的社会客观原因 292
19.2.2 两种偏向产生的主观认识原因 294
19.3 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 295
19.3.1 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 296
19.3.2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 296
19.3.3 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 297
19.3.4 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298
20 编辑学方法论的研究态势与确立全息、统一论的编辑观 301
20.1 编辑学方法论的研究态势 301
20.2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意义 306
20.2.1 全息统一论是科学观的重大变革 306
20.2.2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307
20.2.3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308
20.3 用全息统一论构建编辑学的学科系统与要素 309
20.3.1 全息统一论的本质 309
20.3.2 用全息统一论考察编辑学系统及其要素 311
20.4 编辑学结构系统与要素的全息统一性 312
20.4.1 编辑学的同根、同源、同质与同构性 313
20.4.2 编辑学结构系统与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13
20.4.3 编辑学结构系统的相似性与环境的相互演化 315
21 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在编辑学构建中的意义 317
21.1 研究编辑学方法论的意义 318
21.1.1 编辑学方法论与揭示编辑学内在规律相一致 318
21.1.2 研究编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319
21.1.3 编辑学方法论对造就跨世纪人才的意义 320
21.2 编辑学方法论的结构层次性 321
21.3 哲学在编辑实践与编辑学研究实践中意义 322
21.3.1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世界观方面的意义 322
21.3.2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在认识论方面的意义 323
21.3.3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 324
21.4 科学方法论在编辑与编辑学研究实践中的意义 325
21.4.1 科学思维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 325
21.4.3 继承的批判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意义 327
21.4.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 327
2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 328
21.4.5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与控制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 329
22 编辑学学科特殊的方法论 333
22.1 构建编辑学特殊方法论的科学原则 333
22.1.1 哲学、科学方法论与编辑学特殊方法论的异同 333
22.1.2 编缉学学科内容与编辑学方法论的异同 334
22.1.3 编辑方法与编辑学方法存在于编辑实践的节奏之中 335
22.2 信息、知识有序化的方法 336
22.3 信息、知识媒体化的方法 339
22.4 信息、知识社会化的方法 342
23 数学方法在编辑实践和编辑学研究实践中的意义 346
23.1 数学方法及其意义 346
23.2 移植有关数学模型于编辑学的内容之中 349
23.2.1 信息量的数学模型 350
23.2.2 科学信息、知识总量的增长规律数学模型 351
23.2.3 科学信息、知识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 353
23.2.4 著作者与信息、知识文稿数学关系规律数学模型 355
23.2.5 科学信息、知识文稿的老化规律 356
23.3 在编辑系统工程中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358
23.3.1 文图稿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358
23.3.2 对信息、知识印制媒体的综合评价模型 359
23.3.3 三审制数学模型 360
23.3.4 现代化管理数字模型 362
第4篇 编辑系统工程 366
引言 366
24.1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概念 367
24 编导策划与设计 367
24.2.1 编导策划与设计思想是创办特定传播媒体的基本原动力 368
24.2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意义 368
24.2.2 编导策划与设计目标是创办特定媒体的最高准则 369
24.2.3 编导策划与设计蓝图是特定媒体依循的宪章 369
24.3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客观依据 370
24.3.1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任何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客观依据 370
24.3.2 国家的总体路线、方针、政策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必然依据 371
24.3.3 社会成员的信息、知识需求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基础依据 371
24.3.4 各种学科的发展势态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科学依据 372
24.3.5 信息、知识传播媒体发展的动态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直接依据 372
24.3.6 前馈信息 373
24.4.2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374
24.4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科学原则 374
24.4.1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374
24.4.3 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原则 375
24.4.4 贯彻“百家争鸣”的原则 376
24.4.5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 376
24.4.6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377
24.5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基本特征 378
24.5.1 创造性特征 378
24.5.2 系统性特征 378
24.5.3 媒体类别性特征 379
24.5.4 学科性特征 380
24.6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内容 381
24.6.1 宗旨 381
24.5.5 时代超前性特征 381
24.6.2 对象 382
24.6.3 性质 382
24.6.4 立场观点 383
24.6.5 内容 383
24.6.6 媒体要素 384
25 学术编辑与艺术编辑 385
25.1 学术编辑 385
25.1.1 学术编辑概念 385
25.1.2 学术编辑基本内容 386
25.1.3 正确处理学术编辑实践中的一些关系 391
25.2 艺术编辑 392
25.2.1 艺术编辑概念 392
25.2.2 读者、观者、听者视觉心理研究 393
25.2.3 艺术编辑原则 394
25.2.4 艺术编辑选材 396
25.2.5 艺术编辑手法 397
26 技术、电子与音乐编辑 402
26.1 技术、电子与音乐编辑的概念 402
26.1.1 技术编辑的概念 402
26.1.2 电子编辑的概念 402
26.1.3 音乐与音乐编辑的概念 403
26.2 技术编辑的内容与原则 405
26.2.1 技术编辑内容 405
26.2.2 技术编辑的基本原则 407
26.3 电子编辑的基本内容 408
26.3.1 电子编辑对传统印刷传播媒体的改造 409
26.3.2 广播媒体的电子编辑 413
26.3.3 影视媒体的电子编辑 414
26.4 音乐编辑内容与科学原则 416
26.4.1 音乐编辑的内容 416
26.4.2 音乐编辑的科学原则 420
27 编辑系统的印制 424
27.1 编辑系统印制的概念及其意义 424
27.1.1 印制是编辑系统工程的基本环节 425
27.1.2 印制是特定编辑媒体外在质量的根本保证 426
27.1.3 印制是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物质价值的体现 426
27.1.4 印制是特定编辑媒体信息、知识著作权的证书 427
27.2.1 印制方式选择的原则 428
27.2 编辑系统印制方式的选择 428
27.1.5 印制是编导者再创造劳动最终的体现 428
27.2.2 印制方式的类型与特点 430
28 编辑系统的传播与传递 440
28.1 编辑传播与传递的概念及其意义 440
28.2 读者、听者、观者的心理考察 442
28.2.1 读、观、听者的信息、知识需求 443
28.2.2 读、观、听者的需求动机 444
28.2.3 读、观、听者的兴趣 444
28.2.4 读、观、听者的情绪 445
28.3 编辑传播与传递的运行机制 446
28.3.1 编辑系统的传播与传递机制与社会进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 446
28.3.2 特定地区、国家和特定信息、知识传播机制具有网络化的特征 447
28.3.4 以电子为介质的广播、电影、电视编辑媒体的传播机制 449
28.3.3 以纸为编辑媒体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信息、知识的传播机制 449
28.4 编辑传播与传递形式 450
28.4.1 以纸为介质的信息、知识编辑媒体传播形式 451
28.4.2 以电子为介质的信息、知识编辑媒体传播方式 453
29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的质量及其控制 458
29.1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质量概念 458
29.1.1 社会价值 459
29.1.2 学术价值 459
29.1.3 艺术价值 460
29.1.4 信息价值 460
29.1.5 实践价值 460
29.1.6 经济价值 460
29.2.1 质量是信息、知识编辑媒体发展、繁荣的决定因素 461
29.2 编辑媒体质量的意义 461
29.1.7 历史价值 461
29.2.2 质量是编辑媒体学科专业、艺术信息、知识的内涵 462
29.2.3 质量是编辑媒体的核心 462
29.2.4 质量是开发编辑媒体信息、知识资源的保证 462
29.2.5 质量是社会信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保证书 463
29.2.6 质量是编导者素质的标志 463
29.2.7 质量是编辑媒体生存的根本 463
29.2.8 质量是编辑媒体科学管理的中心 464
29.3 影响编辑媒体的质量因素 464
29.3.1 人员的质量因素 464
29.3.2 原材料的质量因素 465
29.3.3 设备工具的质量因素 465
29.3.5 环境质量因素 466
29.3.6 工作与管理质量因素 466
29.3.4 工艺方法的质量因素 466
29.4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的全面质量控制 467
29.4.1 总体质量目标 468
29.4.2 编辑媒体学术、艺术、技术等的质量控制 468
29.4.3 文字符号质量控制 469
29.4.4 标准化、规范化质量控制 469
29.4.5 印制质量控制 470
29.4.6 编辑反馈对编辑媒体质量的全面控制 470
30 编辑系统的科学管理 472
30.1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472
30.1.1 科学管理就是编辑系统的决策 472
30.1.3 科学管理是编辑系统的自我调控 473
30.1.2 科学管理目的性在于出效益 473
30.1.4 科学管理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474
30.2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原则 474
30.2.1 政治性原则 475
30.2.2 媒体性原则 475
30.2.3 系统性原则 476
30.2.4 整体性原则 477
30.2.5 反馈性原则 477
30.3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内容 478
30.3.1 目标管理 478
30.3.2 计划管理 479
30.3.3 政策管理 480
30.3.4 组织管理 480
30.3.6 财务管理 481
30.3.5 制度管理 481
30.3.7 著作权管理 482
30.3.8 保密管理 483
30.3.9 信息资料档案管理 483
30.3.10 经营管理 484
30.4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方法 485
30.4.1 法律方法 485
30.4.2 行政方法 486
30.4.3 经济方法 486
30.4.4 教育方法 487
31 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系统 489
3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及其概念 489
31.1.1 知识经济兴起的概貌 489
31.1.2 知识经济的概念 491
31.2 知识经济与编辑、编辑学研究对象信息、知识 494
31.2.1 编辑学对象是信息、知识的原由 494
31.2.2 知识经济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497
31.3 知识经济系统与编辑系统 498
31.3.1 知识创新体系与编辑系统 498
31.3.2 知识传播体系与编辑系统 499
31.3.3 创新知识应用系统与编辑系统 500
31.4 知识经济时代编辑系统的特征 500
31.4.1 信息、知识数字化 501
31.4.2 信息、知识计算机化 502
31.4.3 信息、知识多媒体化 503
31.4.4 信息、知识高速公路化 504
31.4.5 信息、知识国际化 505
后记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