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章 中国人想象之“中国”——中国形象诗学导论 1
— 20世纪中国形象浪潮 2
二 中国形象概念 8
三 从中国古典“象”学看中国形象 10
四 中国形象问题的文化缘由 12
五 “中国”的审美与文化双重意味 18
六 中国形象诗学与中国现代学 22
七 1985至1995年文学新潮与中国形象 27
八 中国形象要素 31
第二章 正衰奇兴——中国语言形象 34
一 语言与语言形象 34
二 主流化语言、精英独白与奇语喧哗 41
三 立体语言与精英喧哗 55
四 调侃式语言与俗人乱道 76
五 白描式语言与古今对话 90
六 口语式语言与市民白话 111
七 间离语言与现代文人传奇 132
八 自为语言与文人自语 149
九 奇语喧哗的审美与文化功能 195
十 正衰奇兴与原创语言 197
第三章 典型性危机——中国表征形象 217
一 后朦胧诗的出现 218
二 中国形象:在替换游戏中寻找“中国”——李亚伟《我是中国》 222
三 黄河形象:生理需要向精神需要挑战——伊沙《车过黄河》 231
四 大雁塔形象:日常风景还是历史见证人?——韩东《有关大雁塔》 236
五 大海形象:亲见的还是想象的?——韩东《你见过大海》 239
六 巴黎形象:反文化、性戏谑与本文的快乐——胡冬《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250
七 自我形象:都市平民的快活表白——于坚《作品67号》 261
八 表征形象与典型性危机 273
第四章 信仰的虚位——中国神话形象 275
一 神话与中国神话形象 276
二 “寻根”潮与神话重构 277
三 荆楚中国与意义自行瓦解——韩少功《爸爸爸》 285
四 儒家仁义神话与正史错觉——王安忆《小鲍庄》 290
五 商州神话与后巫术势力——贾平凹《古堡》 296
六 晋地家族神话与血缘亲情——郑义《老井》 305
七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危机及信仰的虚位 312
第五章 权力的制换——中国家族形象 316
一 古典家族形象:家国通喻 316
二 现代家族形象:新人与传统家长之间 320
三 生命力悖论与另一种焦虑——莫言《红高粱》 327
四 隋抱朴与“启蒙先于行动”——张炜《古船》 346
五 面对旧家族的农村平民——贾平凹《浮躁》 359
六 权力的制换 367
第六章 世俗化震惊——中国市民形象 374
一 市民形象的兴起 375
二 从精英形象到市民形象 376
三 都市文化人:没落子弟和畸形儿 382
四 都市白领:中产阶级的萌芽? 411
五 都市平民:重复与理想化市民 418
六 都市嬉游者:从行为的狂欢到言语的狂欢 427
七 市民形象与世俗化震惊 452
第七章 结语:中国形象与中华性 457
一 出奇制胜策略 457
二 中国形象:现代性第一期与泛现代性 460
三 中国形象的新阶段:中华性 462
四 中华性中国形象 468
五 汉语变革的微澜 469
六 未来中国形象诗学和中国现代学 471
后记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