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编 终极关怀:亚里士多德与刘勰诗学本原理论 3
第一章 形而上的追问:第一原因(主动理性)与道 3
Ⅰ 亚里士多德与刘勰形而上文学本原理论的哲学基础 3
Ⅱ 第一原因——主动理性——人的天性与求知:亚里士多德的诗本原理论 6
Ⅲ 太极——道——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 15
第二章 形而下的思考:摹仿者与圣人(经) 26
Ⅰ 人:亚里士多德与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终极关怀 26
Ⅱ 摹仿与理性的求知行为——摹仿者与诗人——亚里士多德文学作品的本原理论 29
Ⅲ 圣人——经——刘勰文学作品的本原理论 36
第三章 文学在语言中存在:亚里士多德与刘勰关于文学本原的语言思考 51
Ⅰ 亚里士多德:逻各斯——理性——语言 51
Ⅱ 刘勰:经——书写文本——立言 57
第四章 经与逻各斯:中西诗学理论中的话语权力 66
Ⅰ 在场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诗学 67
Ⅱ 在宗经与法经之间: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话语权力 89
第二编 貌合神离:亚里士多德与刘勰诗学语境中的文体概念 117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文体论 117
Ⅰ 古希腊修辞学:西方文体概念生成的语境 117
Ⅱ 诗学与修辞学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文体论 125
第二章 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西方诗学语境中文体论的建构 141
Ⅰ 文体的外部因素:古罗马至十九世纪西方文体理论研究的视域 141
Ⅱ 文体的内部因素:现当代西方文体理论研究的视域 149
第三章 多种指称:《文心雕龙》和中国诗学理论中的文体概念 161
Ⅰ 多种指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概念 161
Ⅱ 文体概念内涵的建构 170
Ⅲ 文体概念内涵的离析与积淀 176
Ⅰ 语言表达方式层面亚里士多德与刘勰文体论的差异 189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与刘勰文体概念内涵之比较 189
Ⅱ 中西诗学语言语境中文体概念之泾渭 208
第三编 共时与历时:亚里士多德与刘勰体裁理论比较研究 221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共时态体裁理论 221
Ⅰ 诗是一种用语言摹仿现实存在的技艺:亚里士多德对诗(广义)本质的界定 221
Ⅱ 史诗、戏剧和抒情诗:亚里士多德体裁分类理论 239
Ⅲ 诗的艺术整体中的悲剧与史诗体裁理论 248
第二章 刘勰历时态体裁理论 285
Ⅰ 原始以表末:刘勰时间之维中的体裁理论 285
Ⅱ 独立性与渗透性:体裁演变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291
Ⅲ 诗有恒裁:历史演进过程中体裁自身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298
Ⅳ 作家与社会:体裁演变的条件系统 302
Ⅰ 共时中的历时:亚里士多德体裁理论的二元性 316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与刘勰体裁理论的二元性 316
Ⅱ 历时中的共时:刘勰体裁理论的二元性 329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与刘勰体裁理论之比较 346
Ⅰ 诗与文笔并重:亚里士多德和刘勰体裁理论不同的研究范畴 346
Ⅱ 亚里士多德与刘勰体裁分类空间上的差异 358
第五章 文章与诗的艺术:中西体裁理论不同的研究范围 372
Ⅰ 诗的艺术:西方体裁研究的范围 372
Ⅱ 文囿恢弘:中国古代普泛的体裁研究范围 390
第六章 线形与非线形:中西体裁分类空间的差异 422
Ⅰ 作为美的艺术的诗的多层次立体划分:西方体裁分类空间 422
Ⅱ 历时性:中国古代体裁分类空间上的特点 450
结语:走向比较诗学 466
主要参考文献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