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学习篇 3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观点 3
青年恩格斯的文学观初探 13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的理论及其意义 24
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论 39
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发展论 49
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创作论 66
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批评论 82
学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论述 96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10
求索篇 117
文艺学方法论与中国文艺学的发展 117
文学创作方法系统论 130
文学批评序列论 141
文学、人学及其他 149
心态·观点·方法 158
文化转型:在变与不变中行进 162
中国古代各朝名称的由来 166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169
中国主要山脉和一些名山名称的由来 175
中国主要江河湖泊名称的由来 183
为什么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称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187
争鸣篇 191
关于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 191
反映论与文学问题 200
对《文化冲突论》的两点质疑 206
横的植入与纵的承续 214
新疆篇 21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疆的传播与新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2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文艺界的六次大讨论 252
新时期的新疆锡伯族诗歌、小说创作 318
唐诗中的西域乐舞 335
试论龟兹石窟艺术的文化特征 354
新疆维吾尔民居的建筑美与装饰美 361
《维吾尔古代文学研究》简介 367
影评篇 371
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 371
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373
丰富的情节 感人的形象 375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77
《野山》:蜕变与新生 379
井,一个寓意深刻的象征 381
笑着与昨天告别 383
人间自有真情在 385
《光棍之家》有新意 387
一个复仇者的故事 389
历史的丰碑 391
丰满的青年革命家形象 393
为少年英雄们造像 395
时代呼唤“主旋律” 397
历史的画卷 时代的史诗 399
中国人民的儿子 401
捧出一片爱心 403
点燃无数只蜡烛 405
不屈的“中国的脊梁” 407
股民心态的写照 409
失去祖国的孩子 411
现实:不容避讳 413
有这样一位粮食局长 415
人民的儿子 417
大气势 大手笔 大写意 419
站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汉子 421
永远的激励 423
老谋深算的《幸福时光》 425
影视八股 427
电影《生死抉择》观后感 429
短论篇 433
林彪手中的“语录” 433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435
“层层批转”与“一抓到底” 438
不必要的疑虑 439
创作自由与“二为”方针 441
出发点和立足点 443
学生运动“天然合理”吗? 445
“教书育人”浅议 447
“一家”与“百家” 449
走出误区 迈上坦途 452
《超俗人生》读后 454
人名与名人 455
“认真”才能“到位” 457
享受工作 458
爱国主义纵横谈 460
随笔篇 467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支舞乐队 467
《女娲和伏羲图》——中国古代文化的表征 469
岩画: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 470
盛世同文沾化雨 472
“曲水”非蛮语 474
民族文化交流一例 476
“日月”“霜雪”今一家 478
苏武胡中娶妇 481
我的地图缘 483
携手共沐夕阳 486
遥远的白毡房 488
新疆,我的第二故乡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