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二 文献综述 6
三 相关概念界定 16
四 研究方法 23
五 研究思路 34
第一章 新中国大学生组织的变迁 37
一 社会主义改造:前17年的大学生组织 38
(一)H大学学生组织的组建 42
(二)前十七年H大学学生组织的变革 44
(三)对前十七年间大学生组织的反思 47
二 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文革”时期的大学生组织 51
(一)一位“红卫兵”的口述历史 54
(二)对“文革”时期中国大学生组织的反思 58
三 走向多元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组织 62
(一)70年代末官方学生组织的重建 62
(二)80年代初学生社团的繁荣和传统学生组织改革 64
(三)80—90年代初大学生组织的调整和新发展 67
(四)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学生组织的反思 71
四 小结 74
第二章 聚焦学代会 80
一 H大学第二届学代会的背景 81
(一)H大学学代会的历史 82
(二)学代会的筹备情况 83
(三)我的入场资格问题 84
二 H大学第二届学代会的进程 86
(一)入场 86
(二)会议日程 86
三 H大学第二届学代会的后续调查 92
(一)学代会各相关人员的反应 93
(二)H大学校学生会第二届主席团换届事件 100
四 研究参照:W大学学代会 109
(一)W大学学生会的历史 109
(二)W大学学代会活动方式 111
(三)局内人的比较 112
五 对H大学第二届学代会的解读 115
(一)影响学代会的外部因素 116
(二)影响学代会的内部因素 118
(三)学代会:“形式化的政治活动” 121
第三章 团、学组织的纵向剖析 126
一 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的现实界定 126
二 班级中的团、学组织及班组织建设 129
(一)班组织的形成 130
(二)班组织中的团、学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班组织中的“显性”结构 132
(三)班组织中的“隐性”结构 138
(四)班团、学组织的总体特点 140
三 院系中的团、学组织及院系文化的形成 141
(一)院系团学联的产生 142
(二)院系团学联的组织结构 143
(三)院系团学联的行动系统 147
(四)院系团学联与院系文化建设 152
(五)院系团学联的总体特点 156
四 校级团、学组织及组织系统整合 157
(一)校学生会组织结构与职能 157
(二)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会之间的整合 166
(三)校学生会与校团委之间的整合 169
五 小结 173
第四章 学生组织系统的横向剖析 179
一 学生社团与社团联合会 180
(一)学生社团的发展 181
(二)社团联合会的形成和学生社团的管理 184
(三)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形式:案例说明 190
(四)社团发展特点及对社团管理的思考 195
二 学生创业与发展团队 201
(一)BY作坊:“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团队一起成长” 201
(二)D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 209
(三)关于学生团队的思考 216
三 同乡会 219
(一)同乡会的形成与组织结构 220
(二)同乡会的活动方式 222
(三)同乡会的影响 223
(四)同乡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25
(五)对同乡会的反思 226
四 网络学生组织 226
(一)网络学生组织的形成和活动方式 227
(二)网络学生组织的特点 229
(三)对网络学生组织的反思 230
五 小结 232
第五章 学生组织网络与大学生社会的形成 238
一 大学生组织与大学生发展 238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238
(二)不同类型学生组织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240
(三)学会选择——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250
二 大学生组织与大学生社会 251
(一)大学生社会的形成 252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的特点:学习化与非政治化 256
(三)大学生社会与大学组织的整合 260
三 大学生文化与大学文化 263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特点 264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价值内核 271
(三)大学生文化与大学文化 276
四 小结 281
结语 以“适应”为主的大学生组织管理策略 286
致谢 290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