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内容 1
一、健康的概念 1
二、健康的内容 1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2
一、遗传因素 2
二、环境因素 2
三、心理因素 3
四、行为和生活方式 3
五、保健服务因素 4
六、体育锻炼 4
第三节 健康教育 4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4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 5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要求 5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6
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生理 7
第一节 基本组织 7
一、上皮组织 7
二、结缔组织 9
三、肌组织 11
四、神经组织 13
第二节 运动系统 14
一、骨与骨连结 14
二、骨骼肌 18
第三节 呼吸系统 19
一、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19
二、肺的结构和功能 20
第四节 消化系统 22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2
二、食管的结构与功能 23
三、胃的结构与功能 24
四、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5
五、大肠的结构与功能 26
六、肝的形态与功能 26
七、胆道系统 27
八、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28
第五节 脉管系统 28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28
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 29
第六节 泌尿系统 31
一、肾的结构与功能 31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与功能 32
三、尿量 32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 33
一、激素的作用机制 34
二、脑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34
三、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 36
四、胰岛的结构和功能 36
五、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37
第八节 血液 38
一、血浆 38
二、血细胞 39
三、血型和输血 39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2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42
一、新陈代谢 42
二、兴奋性 43
三、生殖 44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特征 44
一、内环境与稳态 44
二、生物节律 45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46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48
第四章 运动生理 51
第一节 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51
一、运动系统 51
二、神经系统 51
三、心血管系统 51
四、呼吸系统 52
五、泌尿系统 52
六、造血系统 52
七、物质代谢和消化功能 52
第二节 体育运动的自我检查 53
一、主观感觉 53
二、客观检查 53
第三节 常见运动性疾病及防治 54
一、过度疲劳 54
二、运动性腹痛 55
三、运动性贫血 55
四、运动性血尿 56
五、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56
第四节 体格检查 57
一、体检的重要性 57
二、体检项目及方法 57
三、体格检查评估 60
第五章 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61
第一节 青年期的生理特征 61
一、人类生命阶段的划分 61
二、青年期的基本特征 62
三、青年期的生长发育 62
四、青年期生理发展障碍 65
第二节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 66
一、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66
二、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指导原则 67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 68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68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6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68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的阶段性特点 70
一、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70
二、中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71
三、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73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维持 73
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 74
二、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 74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74
四、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内容 75
五、培养生活情趣 76
六、锻炼坚强的意志 76
第四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76
一、概念 76
二、内容和条件 77
三、基本程序 78
四、心理医生的基本条件 78
五、交谈技术 78
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及调适 80
一、神经症的概念 80
二、常见神经症及调适 80
第七章 生活方式与健康 89
第一节 卫生习惯 89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89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表现 89
第二节 膳食与健康 90
一、膳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90
二、平衡膳食 93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95
第三节 吸烟与健康 97
一、吸烟的危害 97
二、预防及控制 99
第四节 饮酒与健康 100
一、酒对人体的危害 100
二、预防及控制 101
第五节 药物滥用与健康 102
一、药物滥用的原因 102
二、药物滥用的危害 103
三、避免药物滥用 103
第六节 科学用脑 104
一、发挥脑的最佳功能 104
二、节约脑力 105
三、保护脑力 106
第八章 毒品与禁毒 108
第一节 概论 108
一、毒品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108
二、吸毒的方式 109
第二节 世界“三大毒源地” 110
一、“金三角” 110
二、“金新月” 111
三、“银三角” 112
第三节 毒品的成瘾性、戒毒方法及预防原则 113
一、吸毒的成瘾性 113
二、戒毒方法 115
三、预防毒品的原则 116
第四节 常见毒品 117
一、鸦片 117
二、吗啡 118
三、海洛因 119
四、冰毒 119
五、摇头丸 120
六、大麻 121
七、咖啡因 121
八、可卡因 121
九、度冷丁 122
十、安钠咖 123
十一、苯环己哌啶 123
十二、K粉 124
第五节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 124
一、毒品对人体的一般性危害 124
二、毒品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125
三、毒品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127
四、毒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27
五、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127
六、孕妇吸毒对胎儿的危害 128
七、吸毒对性功能的危害 128
八、吸毒与传染病 129
九、吸毒与死亡 129
第六节 毒品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131
一、对家庭的危害 131
二、危害社会安定,诱发各种刑事犯罪 131
三、危害社会发展与进步 132
第七节 吸毒与艾滋病 133
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133
二、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 134
三、艾滋病与家庭的关系 134
第八节 禁毒 134
一、我国禁毒史 134
二、我国的禁毒现状及采取的措施 137
三、我国禁毒工作规划和方针 140
第九章 环境与健康 142
第一节 自然环境恶化的危害 142
一、臭氧层耗损及危害 143
二、温室效应及危害 143
三、酸雨及危害 143
四、水资源紧张及污染的危害 144
五、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144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健康 144
一、增加空气的氧含量 145
二、消除空气中的灰尘 145
三、清除空气中的病原体 145
四、吸收工业排毒 146
五、降低噪声 146
六、增进身心健康 146
第三节 大学校园环境与健康 147
一、宿舍环境卫生 147
二、教学环境卫生 148
第十章 性的卫生知识 149
第一节 性器官的形态及功能 149
一、男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149
二、女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150
第二节 青春期的性成熟标志 154
一、女性的性成熟标志 154
二、男性的性成熟标志 154
第三节 性心理及其调适 155
一、性心理的概念和内容 155
二、大学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 156
三、性心理障碍的调适 159
第十一章 性传播疾病 161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概论 161
一、性传播疾病的定义 161
二、性传播疾病的特点 161
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 162
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164
五、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与防治 167
第二节 梅毒 168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 16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69
三、预防及治疗 171
第三节 淋病 173
一、病原及传播途径 173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 173
三、诊断 175
四、治疗及预防 175
第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177
一、病原特点 177
二、传播途径及潜伏期 177
三、临床表现 178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病鉴别 179
五、诊断要点 179
六、治疗 179
七、治愈标准及预防 180
第五节 软下疳 180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 18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80
三、预防及治疗 181
第六节 尖锐湿疣 181
一、病原与传播方式 181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82
三、治疗 182
第十二章 传染病概论 184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及种类 184
一、传染病的概念 184
二、传染病的种类 184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85
一、传染源 185
二、传播途径 187
三、易感人群 189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 190
一、预防措施 190
二、防疫措施 191
三、治疗性预防 192
第十三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93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93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93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95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99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200
第二节 霍乱 202
一、流行病学 202
二、临床表现 203
三、实验室检查 204
四、预防与治疗 204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204
一、流行病学 205
二、临床表现 206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20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07
五、预防与治疗 207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208
一、流行病学 208
二、临床表现 20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10
四、治疗 210
五、预防 211
第五节 麻疹 212
一、流行病学 212
二、临床表现 21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14
四、治疗及预防 214
第六节 风疹 215
一、流行病学 215
二、临床表现 215
三、治疗及预防 216
第十四章 结核病 218
第一节 结核病疫情现状 218
一、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 218
二、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219
三、当前我国流行的新特点 220
四、结核病重新流行的原因 221
第二节 病原特点及感染机制 222
一、病原体 222
二、传染源 222
三、传播途径 222
四、人群易感性 223
第三节 防治措施 223
一、结核病控制策略 223
二、人群预防 224
三、个人预防 225
四、治疗 225
第十五章 艾滋病 226
第一节 艾滋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226
一、艾滋病的概念 226
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226
第二节 艾滋病病毒(HIV)的病原学特点 230
一、HIV的基本特征 230
二、HIV的分型 231
三、HIV的抵抗力 232
第三节 艾滋病病毒传播特征和感染机制 232
一、HIV的传播途径 232
二、HIV传播具备的条件 233
三、影响HIV传播的因素 233
四、正常人可能感染艾滋病途径 234
五、不能传播HIV的接触方式 234
六、HIV感染机制 234
第四节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235
一、艾滋病的病程分期 236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36
三、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37
第五节 艾滋病的诊断 238
一、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238
二、AiDS的临床诊断 239
第六节 艾滋病的治疗 240
一、常用治疗方法 241
二、病因治疗 241
三、中草药的应用 243
第七节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243
一、原则和目标 243
二、预防措施 243
三、消毒 244
四、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244
第十六章 常见病的防治 245
第一节 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245
一、发热 245
二、疼痛 247
三、咳嗽与咯痰 251
四、心悸 251
五、恶心与呕吐 252
六、腹泻 253
七、出血 254
八、便秘 258
九、晕厥 258
十、皮肤瘙痒 260
十一、乳房包块 260
第二节 各科常见病及防治原则 261
一、上呼吸道感染 261
二、急性支气管炎 263
三、肺炎 264
四、急性胃肠炎 265
五、慢性胃炎 266
六、高血压 266
七、风湿性心瓣膜病 268
八、病毒性心肌炎 269
九、神经衰弱 270
十、焦虑症 272
十一、精神分裂症 273
十二、急性阑尾炎 273
十三、尿路结石 274
十四、破伤风 275
十五、痛经 275
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276
十七、近视眼 276
十八、沙眼 277
十九、龋齿 277
二十、牙周炎 277
第十七章 药物的基本知识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一、药物的作用 279
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80
三、用药注意事项及合理用药 281
第二节 抗生素类 282
一、青霉素类 282
二、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 282
三、大环内酯类 283
四、氨基糖甙类 284
五、四环素类 285
六、林可霉素类 285
七、抗病毒药 286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 286
一、磺胺类 286
二、喹诺酮及其他类 287
第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287
一、基本作用 287
二、常用类型 288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 289
一、作用特点 289
二、常用类型 289
第六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89
一、分类 289
二、常用药物 290
第七节 作用天消化系统的药物 290
一、抗酸药及治疗溃疡病药 290
二、胃肠解痉药 291
三、助消化药 291
四、止泻药 292
第八节 抗过敏药 292
一、概念 292
二、常用药物 292
第九节 维生素类 293
一、脂溶性维生素 293
二、水溶性维生素 294
第十节 激素类 295
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295
二、常用激素类药物 295
三、适应症 295
四、注意事项 295
第十八章 急救医学基础知识 297
第一节 急救组织的建立 297
一、现场急救组织的建立 297
二、各级医疗部门急救组织的建立 297
第二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298
一、心肺脑复苏术 298
二、出血急救术 301
第三节 常见急症的急救 303
一、晕厥 303
二、休克 304
三、急性酒精中毒 306
四、急性心肌梗死 306
五、电击伤 308
六、中暑 309
七、溺水 310
八、急性中毒 311
九、鼻出血 312
十、烧伤 314
第十九章 献血卫生知识教育 319
第一节 无偿献血的概念及意义 319
一、概念 319
二、意义 319
第二节 献血者的健康标准 319
一、基本标准 319
二、不能或暂不能献血的情况 320
第三节 献血与健康的关系 321
第四节 献血后的反应及预防 322
一、精神因素引起的反应 322
二、空腹献血引起的反应 322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