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1.1 ITS与相关学科研究 1
1.2 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1.3 研究内容与选题理由 6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特点 7
第二章 研究综述 11
2.1 ITS研究背景 11
2.1.1 CAI 11
2.1.2 ITS 16
2.1.3 智能教育网站与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17
2.2 ITS的研究内容 19
2.2.1 概念理解 19
2.2.2 结构组成 20
2.2.3ITS研究的主要问题 22
2.3 国内外ITS研究状况 27
2.3.1 国内外研究工作总结 27
2.3.2 典型系统介绍 28
2.3.3 ITS国际会议 33
2.4 ITS发展思考 34
2.4.1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34
2.4.2 ITS学科发展 37
第三章 领域无关的多媒体ITS 40
3.1 问题的提出 40
3.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2
3.2.1 机器翻译与ITS 42
3.2.2 SC文法体系 47
3.2.3 智能多代理系统 49
3.3 基于SC文法的知识表示 51
3.4 系统智能结构设计 54
3.5 智能推理机制 58
3.6 基于SC文法的代理解释器运行实例 59
3.7 智能教学策略 61
3.8 智能知识组织 64
3.9 教学实例分析 65
3.9.1 知识树和知识森林 65
3.9.2 知识点层次索引 65
3.9.3 知识点属性标注 66
3.9.4 知识树映射 67
3.9.5 教学过程智能控制 68
3.10 结论与展望 68
第四章 ITS开发环境 69
4.1 要点探索 69
4.2 平台主要内容介绍 70
4.3 系统开发平台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72
4.3.1 知识点对象 72
4.3.2 知识树类 75
4.3.3 教学策略对象 76
4.3.4 规则对象 76
4.3.5 情景案例对象 78
4.4 库命令函数 79
4.5 平台实现 81
4.6 平台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82
4.7 讨论与展望 83
第五章 学生建模 85
5.1 引言 85
5.2 经典学生模型介绍 86
5.2.1 覆盖模型 87
5.2.2 差别模型 87
5.2.3 干扰模型 88
5.3 学生模型功能设计 89
5.4学生模型知识表示 91
5.4.1 改进的覆盖式学生模型 91
5.4.2 静态学生信息获取 92
5.4.3 面向对象的学生类结构 94
5.4.4 学生知识树 95
5.5 学习评估模型 95
5.6 学生建模实例 99
5.7 问题讨论 99
5.8 评价和展望 100
第六章 教师模型与错误诊断 102
6.1 引言 102
6.2 功能设计 103
6.3 模块设计 104
6.3.1 设计原理 104
6.3.2 模块设计 105
6.4 教学调度 107
6.5 错误诊断 109
6.5.1 现有技术分析 109
6.5.2 错误诊断策略 109
6.5.3 错误诊断方法步骤 109
6.5.4 错误诊断失误处理 111
6.6 学生反馈 111
6.7 实例运行分析 112
6.8 结论与讨论 113
第七章 MIMBATS总体设计 115
7.1 问题描述 115
7.2 MIMBATS设计目的 116
7.3 设计原则 116
7.4 系统功能设计 117
7.5 MIMBATS模块设计考虑的内容 118
7.5.1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118
7.5.2 MBA教学方法 119
7.6 MIMBATS模块设计 120
第八章 MIMBATS领域专家 123
8.1 功能设计 123
8.2 知识表示 123
8.3 智能推理 124
8.4 多媒体知识库设计 126
8.5 知识点属性赋值和权重计算 129
8.6 知识组织策略 130
8.7 知识库维护 130
第九章 多媒体智能人机接口 132
9.1 引言 132
9.2 要点探究 133
9.3 智能用户接口 134
9.4 接口设计 136
9.5 多媒体技术运用 137
9.5.1 多媒体作用分析 137
9.5.2 多媒体运用原则 138
9.5.3 多媒体动态选择 139
9.5.4 自然语言人机接口 140
9.6 结论与展望 140
第十章 基于VRML的网络情景模拟教学 142
10.1 引言 142
10.2 虚拟教学环境 143
10.3 虚拟教学策略 144
10.3.1 基于例子的学习 144
10.3.2 情景学习 144
10.3.3 有指导的学习 145
10.4 VR-MMS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45
10.4.1 选择课程内容 145
10.4.2 选择课程原型 146
10.4.3 3D模型建造 146
10.4.4 事件内容设计 147
10.4.5 事件实现 147
10.4.6 教学导航设计 148
10.5 试验与运行 151
10.6 VRML运行环境和人机接口 152
10.7 结论与展望 154
第十一章 VRML常用建模方法 155
11.1 建模方法分类 155
11.2 VRML常用建模方法 156
11.2.1 网络3D模型下载 156
11.2.2 2.5D贴图技术 156
11.2.3 文字输入 157
11.2.4 使用VRML模型库输出 157
11.2.5 运用VRML造型节点建模 158
11.2.6 运用VRML扩展造型节点的几何建模 159
11.2.7 基于函数的动态建模方法 160
11.2.8 Excel插值扩展建模 160
11.2.9 Poser模型制作与导出 162
11.2.10 3Ds Max制作与输出 162
11.3 方法对比分析 162
11.4 模型教学运用 163
11.5 总结与展望 163
第十二章 网络协同式智能教学 165
12.1 引言 165
12.2 技术背景 167
12.2.1 多媒体虚拟教室 167
12.2.2 协同式教学 167
12.2.3 合作式学习 168
12.2.4 基于教学的学习 168
12.3 研究思路 169
12.4 系统结构 172
12.4.1 知识点浏览器 172
12.4.2 教育接口代理 173
12.4.3 任务代理 174
12.5 参数选择 176
12.6 实现策略 177
12.6.1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 177
12.6.2 竞争模型 179
12.6.3 网络用户模型维护 180
12.6.4 超文本自动生成技术 181
12.7 实现技术探讨 181
12.8 其他工作 182
12.9 结论与展望 184
第十三章 国内外部分网络教育平台介绍 185
13.1 引言 185
13.2 国外部分网络教育平台精选 185
13.2.1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WISE 185
13.2.2 德国ELM-ART学习系统 187
13.2.3 欧洲学校网计划 188
13.2.4 英国开放大学 189
13.2.5 其他远程教育项目 190
13.3 国内网络教育平台介绍 192
13.3.1 电大在线 192
13.3.2 网梯远程教育平台 193
13.3.3 安博网络教育平台 194
13.3.4 科建脉望网络学习平台 195
13.4 小结与讨论 199
第十四章 E-Chinese汉语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0
14.1 问题的提出 200
14.2 平台特点 201
14.2.1 集成性 201
14.2.2 跨国性 201
14.2.3 智能性 202
14.2.4 交互性 202
14.2.5 安全性 202
14.2.6 开放性 203
14.2.7 公益性 203
14.3 系统结构与平台功能 203
14.3.1 教学中心 203
14.3.2 资源中心 204
14.3.3 交互中心 204
14.4 开发现状 204
14.5 关键技术 206
14.5.1 多语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206
14.5.2 Java网络框架技术 207
14.5.3 交互式权限设置与动态网络数据库技术 207
14.5.4 用户跟踪与智能教学 207
14.5.5 网络安全 209
14.6 总结与展望 209
第十五章 结论与展望 210
15.1 工作总结 210
15.2 进一步的工作 211
15.3 研究展望 212
参考文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