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 1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 1
一 生产与分配 1
二 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 4
第二章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 9
一 按劳分配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9
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 1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 21
一 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模式 21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具体模式 27
三 社会主义工资的性质、功能和运行机制 35
第二部分 国家同企业的工资分配关系 43
第四章 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意义和作用 43
一 工效挂钩是企业工资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43
二 工效挂钩是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分配方式 48
三 继续改进和完善工效挂钩 55
第五章 挂钩指标的选择及基数、比例的核定 64
一 正确选择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 64
二 挂钩基数和浮动比例的核定 73
三 挂钩的宏观控制与调节 79
第六章 几种主要的挂钩形式 82
一 工资总额同税利挂钩 32
二 工资总额同实物量(工作量)挂钩 89
三 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91
四 工资总额同多种效益指标挂钩 94
第七章 国家与企业工资分配关系的其它形式 97
一 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 97
二 工资总额包干 100
三 除本分成制 102
第三部分 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 105
第八章 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作用和特点 105
一 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105
二 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变革和特点 109
第九章 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的运行 114
一 企业内部分配的运行过程 114
二 企业内部分配的运行机制 120
第十章 工资制度 132
一 工资制度的涵义和作用 132
二 工人工资等级制度 137
三 职员工资等级制度 146
四 岗位工资制 149
五 结构工资制 153
六 职工升级 159
第十一章 工资形式 165
一 工资形式的选择 165
二 计时工资 168
三 计件工资 174
四 定额工资 185
五 奖金 190
六 津贴 201
七 浮动工资 205
第十二章 工资结构 211
一 工资结构的调整 212
二 企业工资结构调整的几种状况 217
第十三章 工资关系 222
一 企业领导者与其他职工的工资关系 223
二 新老职工的工资关系 226
三 一线和二、三线的工资关系 229
第四部分 工资的宏观调控 232
第十四章 工资水平 232
一 工资水平的意义 232
二 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234
三 工资水平和工资关系 247
第十五章 工资的宏观管理 252
一 工资宏观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52
二 工资管理体制的改革 253
三 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的工资宏观调控 260
第十六章 当年工资宏观调控的几个突出问题 264
一 控制工资的适度增长 264
二 正确处理工资与物价的关系 270
三 合理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关系 282
第十七章 合理引导和调节消费 291
一 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 291
二 合理引导和调节消费 297
第五部分 企业工资改革 303
第十八章 我国企业工资制度的沿革 303
一 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建立 303
二在“左”的干扰下曲折前进 312
第十九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工资分配的变革 321
一 企业工资改革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321
二 十年来企业工资改革的进程 326
三 十年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332
第二十章 企业工资改革的展望 339
一 企业工资改革的原则 339
二 企业工资改革的目标模式 345
三 近期企业工资改革的任务 351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