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文章阅读:文体阅读的“半边天” 3
第一节 文章阅读:文体阅读的一翼 3
第二节 文章阅读:人类阅读的主体 9
第三节 文章阅读:社会实践的基础 10
第四节 文章阅读:阅读文化的主流 12
第五节 文章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 13
第六节 文章阅读:阅读研究的新领域 15
第一篇 文章阅读华夏传统 19
第一章 文章阅读传统论 19
第一节 “披文得意”“运思及物”——文章阅读特性论 19
第二节 “修身养性”“经国济世”——文章阅读价值论 23
第三节 “学—问—思—辨—行”——文章阅读过程论 26
第四节 “知人论世”“切己省察”——文章阅读原则论 29
第五节 “读者当约,阅者宜博”——文章阅读策略论 33
第六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章阅读方法论 37
第七节 “以意逆志”“易无达占”——文章阅读创造论 40
第八节 “苦读乐学”“自求自得”——文章阅读情志论 44
第二篇 文章阅读客体特性 51
第二章 文章言语感悟论 51
第一节 文章是多种语言符号的集合体 51
第二节 科学言语为主,文学言语为辅 54
第三节 篇章语感为范,理性直觉为能 59
第四节 外指内指兼容,精确模糊并收 60
第三章 文章思维操练论 66
第一节 文章是冶炼科学思维的大熔炉 66
第二节 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 68
第三节 灵感思维为魂,社会思维为凭 71
第四节 辩证思维为纲,系统思维为网 76
第四章 文章阅读时空论 84
第一节 文章阅读时间的限定性和速率性 84
第二节 文章阅读空间的开阔域与空白点 87
第三节 阅读神游的有轨性和越轨性 93
第三篇 文章阅读主体特质 101
第五章 文章读者类别论 101
第一节 作者的读者意识和读者的作者意识 101
第二节 想象读者、现实读者、完成读者 104
第三节 生活读者、学习读者、工作读者 106
第四节 特定读者、专业读者、大众读者 109
第六章 文章阅读心理论 113
第一节 实用阅读与审美阅读的心理定式 113
第二节 情感和想象在文章阅读中的地位 117
第三节 个体和群体对雅俗文章的阅读时尚 120
第四篇 文章阅读本体系统 127
第七章 文章阅读过程论 127
第一节 认形阶段:辨体感言 127
第二节 取神阶段:入情得意 132
第三节 笃行阶段:运思及物 137
第八章 文章阅读方法论 143
第一节 精读法:朗读涵泳、疑问思辨、经验汇兑、八面受敌 143
第二节 略读法:默读浏览、提纲挈领、不求甚解、扩散参读 150
第三节 快读法:一目十行、循章归旨、意会神摄、思维导图 156
第九章 文章分体阅读论 163
第一节 新闻与报刊阅读法 163
第二节 史传与方志阅读法 169
第三节 公文与课本阅读法 174
第四节 论文和论著阅读法 177
第五节 科技应用文阅读法 180
第六节 教育应用文阅读法 183
第七节 经济应用文阅读法 187
第八节 法律应用文阅读法 193
第十章 文章职业阅读论 199
第一节 教师的导读和学者的研读 199
第二节 编辑的审读和出版的校读 204
第三节 广电的播读和翻译的译读 209
第四节 干部的行读和秘书的辅读 214
第十一章 文章阅读鉴赏论 221
第一节 理智启迪为主,情感体验为辅 221
第二节 既须沉入共识,也要跳出商兑 224
第三节 “指他”与“涉己”的互相沟通 230
第四节 开掘思想精魂,追寻科学美质 232
第十二章 文章阅读创造论 240
第一节 追寻原意 重构新义——文章阅读的创造性能 240
第二节 广泛继承 高峰体验——文章阅读的创造基础 244
第三节 补充发挥 反思批判——文章阅读的创造层次 248
第四节 解文、知人、论世、察己——文章阅读的创造空间 252
第五节 置换、组合、交汇、迁移——文章阅读的创造原理 255
第六节 准备、酝酿、明朗、验证——文章阅读的创造过程 260
第七节 互文生义 断章取义——文章阅读的创造技法 263
第八节 见仁见智 多元有界——文章阅读的创造铁则 267
第十三章 文章误读病理论 272
第一节 文章误读、曲解的典型个案 273
第二节 划清个性化正解与自由化误读的界限 286
第五篇 文章阅读跨体策略 291
第十四章 文章跨体阅读论 291
第一节 适体阅读与跨体阅读 291
第二节 把文章当作文学来读 295
第三节 把文学当作文章来读 300
第四节 两栖文体的双重解读 306
附录 建构《文章阅读学》的很好参照系——龙协涛《文学阅读学》读书札记 310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