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辑 5
漫谈文艺作品的结构 5
试论《高老夫子》的讽刺艺术 19
试谈《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 30
论《药》的结构艺术 45
略谈《肥皂》的讽刺艺术 58
略谈“黛玉之死”的悲剧艺术 71
深刻的启示——谈高尔基对《黑暗》的批评 79
第二辑 85
喜剧创作琐谈 85
略谈影视创作中的细节 96
戏剧悬念与艺术魅力 106
影视文学创作技巧琐谈 117
一曲妇女血泪的悲歌——略谈影片《落山风》 126
“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镜头” 130
挪动一个场面的后果 132
执法应严——《“昌晋源”票号》观后 134
第三辑 139
谈太平天国在广西的歌谣 139
“金田起义”的一面镜子——试论广西的太平天国传说 154
血泪交织的悲歌——试论毛难族的《枫蛾歌》 169
侗族艺苑中的一朵鲜花——谈《娘梅歌》 181
真实 瑰丽 奇幻——从《郑板桥传说》看民间传说的一些特征 191
关于《随天军》的真伪质疑 199
第四辑 209
读诗集《含羞草》 209
略谈京族作家李英敏的小说创作 219
浅谈李英敏的儿童文学创作 228
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谈《红树林传奇》的表现技巧 238
壮族人民的战斗心声——读诗集《山河声浪》 247
民族传统和表现技巧点滴陋见 255
人民的呼声 260
质朴 清新 明丽——评短篇小说集《妻子来自乡间》 263
风格即人——评杜晶一小说集《没有红烛的婚礼》 268
喜看新花红烂熳——读《广西文学》今年三月号女作者的小说 274
可喜的突破——读小说《死牢里的呐喊》 279
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读《赵翼镇安诗选注》有感 283
第五辑 287
辛酸的笔触 动人的形象——简论李寿川的悲剧命运 287
谈中篇报告文学《峨眉山文物盗窃案》 299
改革中的巨变——略谈《阵痛》 318
简评《减去十岁》 325
发人深思的“结尾” 329
可喜的收获——《勒包斋娃》读后随想 333
穷乡僻壤的巨变——谈《公路从门前过》 338
古典小说的写作艺术 348
绪言 348
第一章 353
古典小说写作艺术的发展概观 353
第二章 人物的“出场”艺术 367
“出场”和艺术构思 367
逼真传神的思想性格 369
联系情节的纽带 374
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复杂多变 377
第三章 绚丽多姿的肖象描写 381
肖象描写的民族传统 381
现实主义的“神来之笔” 383
揭示人物的遭遇命运 388
“画眼睛”及其他 391
第四章 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398
两军对峙的紧要关头 398
奔腾运行的“地火” 400
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 410
第五章 心理描写的民族特色 415
历史社会生活的镜子 415
艺术传统与欣赏习惯 418
梦境与幻觉 422
第六章 人物性格与行动 431
性格冲突产生故事情节 431
情节链条中的一环 432
情节中的虚构 434
不同性格的不同行动 437
同一人物的不同行动 440
第七章 悬念的艺术魅力 445
正确理解“悬念” 445
自由广阔的天地 446
情节发展中的悬念 448
悬念与读者的倾向 454
悬念的“搁置”或“延宕” 455
悬念的历史的局限 458
第八章 “无巧不成书” 465
创作中的艺术规律 465
生发开去 466
聚合拢来 469
相互交会 472
误会种种 475
意料之外 479
加速发展 483
辩证关系和历史的局限 486
第九章 伏笔与照应 493
密不可分的整体 493
轻重·隐显·淡浓 495
第十章 细节描写的艺术 501
重要作用 501
揭示性格特征 503
表现内心活动 506
深化主题意义 509
附录 515
山野画眉啼春到(诗) 515
渡口(诗) 516
杜鹃声声(诗) 518
从崇左歪塔说起(散文) 520
汛鱼(美术片文学剧本) 522
黔江哨兵(报告文学) 535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543
后记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