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旨要——人类抗衰延寿的金钥匙上编第一章 中华养生概述第一节 什么是养生 3
第二节 养生溯源 6
第三节 “道”与养生的关系 10
第四节 养生旨要 15
第二章 养生流派及其特点 19
第一节 道家养生 19
第二节 道教养生 24
第三节 佛教养生 27
第四节 儒家养生 31
第三章 动功养生性质及功效 37
第一节 拳术养生——太极拳 37
第二节 武术养生——少林天罡护体功 40
第三节 仿生养生——五禽戏 43
第四节 动静结合——八段锦 45
第五节 少林动功——达摩易筋经 50
第六节 简易动功——健身操 56
第七节 动功养生适用人群 58
第四章 动功推拿按摩养生性质及功效第一节 老子按摩法 60
第二节 孙思邈按摩法 63
第三节 佛门推拿按摩 64
第四节 正脊按摩法 73
第五节 局部保健按摩法 82
第六节 足部按摩法 85
第七节 按摩养生适用人群 91
第五章 内气养生性质及功效 94
第一节 周天功 94
第二节 内丹术 96
第三节 玄鉴导引法 99
第四节 服气术 101
第五节 内气养生功 104
第六节 少林金刚桩内功法 107
第七节 内气养生适用人群 109
第六章 静功养生性质及功效 114
第一节 静坐养生 114
第二节 坐忘术 120
第三节 心斋养生 121
第四节 息心止念术 123
第五节 性命双修术 127
第六节 炼精指误 131
第七节 静功养生适用人群 133
第七章 方药养生性质及功效分类第一节 方药性质及分类 135
第二节 方药性质与身体状况的关系 139
第三节 简便实用的古代经典方药 142
第四节 如何最佳使用现代经典养生方药 150
第五节 走出方药养生误区 157
第八章 饮食养生意义及功效 159
第一节 饮食与人的关系 159
第二节 正确理解饮食有节、合理安排饮食 161
第三节 正确理解饮食质量、合理选择饮食 166
第四节 如何正确选择和调配饮食 171
第五节 饮食药膳养生 174
第六节 四季饮食指要 175
第七节 饮食宜忌 178
第九章 四季养生要旨 185
第一节 春季衣、食、住、行与疾病和养生的关系 185
第二节 夏季衣、食、住、行与疾病和养生的关系 200
第三节 秋季衣、食、住、行与疾病和养生的关系 205
第四节 冬季衣、食、住、行与疾病和养生的关系 212
第十章 不可忽视的生活养生 220
第一节 养生条件、养生观与养生的关系 220
第二节 工作与养生 224
第三节 休闲与养生 227
第四节 情感与养生 231
第五节 嗜好与养生 240
第六节 房事与养生 244
第七节 走出养生年龄误区 248
下编 256
第十一章 三十六种常见病患者的综合养生第一节 亚健康 256
第二节 易感冒 260
第三节 颈椎病 265
第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269
第五节 腰椎病 273
第六节 高血压 278
第七节 肥胖病 286
第八节 痛风 291
第九节 病态窦房节综合征 296
第十节 慢性支气管炎 300
第十一节 支气管哮喘 306
第十二节 慢性咽炎 311
第十三节 慢性胃炎(附:消化性溃疡) 315
第十四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22
第十五节 慢性肝炎 327
第十六节 糖尿病 332
第十七节 中风后遗症 337
第十八节 慢性肾炎 342
第十九节 肾虚症 348
第二十节 神经衰弱 352
第二十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 358
第二十二节 闭经 363
第二十三节 慢性盆腔炎 367
第二十四节 慢性前列腺炎 371
第二十五节 便秘 376
第二十六节 风湿性关节炎 382
第二十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386
第二十八节 黄褐斑 391
第二十九节 痤疮 395
第三十节 斑秃 401
第三十一节 男性生殖系保健 405
第三十二节 女性生殖系保健 409
第三十三节 驻容养发 411
第三十四节 老年保健 417
第三十五节 儿童按摩特定穴位及按摩手法 421
第三十六节 儿童保健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