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五说(代序)——李泽厚 刘再复 1
一 “五四”了不起 1
二 反孔也了不起 3
三 最缺的还是德赛两先生 5
四 告别“新启蒙” 6
五 五四新文化诸子评说 8
附录:一字之差的说明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评提纲 18
一 重心明确但理论准备不足 18
二 批孔的合理性与浪漫性 22
三 德赛两先生的体用分离 24
四 文学革命的概念错位 27
五 现代人文经典创造意识的阙如 30
六 主攻对象置换的假设 35
附录一: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 37
附录二:谁是最可怜的人? 48
附录三:伟大的内心律令——在香港北大校友会上的讲话 54
“五四”启蒙问题答问纪要——答北京鲁迅博物馆姜异新博上问 60
一 关于启蒙的反思 60
二 现代启蒙有无独特的话语谱系 64
三 “五四”若干主将的不同思路 68
四 清华诸子也属新文化范畴 71
五 《红楼梦》是“五四”的先声 75
六 关于鲁迅的新认识 77
七 海外语境下的思索与研究 84
病理学启蒙的反思——刘再复、李欧梵对谈录 88
一 病理学启蒙与生理学启蒙 88
二 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 92
三 独立存在与象牙之塔 95
四 抽象能力与形而上品格 97
五 “新启蒙”命题已过时 100
“五四”中心理念及其历史语境——近现代中国三大意识的觉醒 102
一 “民族一国家”意识的觉醒 102
二 “人—个体”意识的觉醒 109
三 阶级意识的觉醒与个体意识的灭亡 118
关于个人主义与新文学的思考——与李泽厚的两篇对话 123
一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 123
二 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 134
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145
一 历史角色的互换——启蒙主体的易位 145
二 社会运动重心的转移和个性生长土壤的贫瘠 156
三 启蒙主题的回归与创作个性 172
“五四”与西方的文艺复兴 178
一 “五四”与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思路 178
二 民族“厄运”与个人“厄运”的重叠 184
三 三种“吃人”方式的发现 189
四 人伦网络与礼治秩序 196
“五四”语言实验及其流变史略 208
一 “五四”语言变革的伟大动机 208
二 新语言的困境和媚俗流向 215
三 走出俗化政治化的语言新试验 229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