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第一节 死亡的定义 1
一、传统的死亡标准 2
二、现代的脑死亡标准 3
三、中医对死亡标准的看法 8
第二节 死亡的阶段性特征 11
第三节 死亡作为一种过程 13
第四节 死亡的直接原因 17
第五节 死亡的进化意义 18
第二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观第一节 原始人的死亡观 24
一、死亡的原因 24
二、死人与活人的关系 27
三、活人对死人的矛盾态度 2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 31
一、重生观 31
二、如何死 33
三、重血缘之延续 36
四、死后的世界 38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死亡观 40
第一节 希腊神话中的死亡观 45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死亡观 48
第三节 犹太—基督教的死亡观 54
一、犹太人的死亡观 54
二、基督教的死亡观 57
三、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观 59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死亡观 65
第五节 佛教的生死观 67
第四章 传染性疾病与死亡第一节 细菌的功过是非 76
第二节 宿主的防御性反应 78
一、发热 79
二、铁的管制 79
三、疼痛和不适 80
四、种种驱逐机制 80
五、免疫系统 81
六、损伤和修复 82
第三节 病原体的策略 82
一、巧妙的伪装 82
二、主动的进攻 83
三、传染机制 83
第四节 一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 84
第五节 抗生素与传染性疾病 85
第六节 病原菌的毒力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88
第七节 环境改变与传染病 89
第八节 艾滋病 91
一、首例艾滋病的发现 91
二、更多案例的出现 93
三、艾滋病病毒的分离及其特征 95
四、临床症状的表现及其死亡过程 96
五、艾滋病人的临终 99
第五章 衰老与死亡第一节 老年性疾病与死亡 105
第二节 衰老的不可避免 107
第三节 衰老的表现 108
第四节 衰老的原因 110
一、氧化与衰老 110
二、遗传基因与衰老 112
第三节 癌症与死亡 119
第六章 临终时刻第一节 面死而思——不同人的临终时刻 125
一、弗洛伊德(1865~1939),心理学家 126
二、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 129
三、教皇约翰二十三世(1881~1963),1958~1963年在位 131
四、阿尔弗雷德·戴尔普(1907~1945),社会学家、哲学家、作家 132
第二节 垂死体验 135
第七章 临终关怀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临终关怀 142
第二节 临终关怀的含义及其由来、现状 145
第三节 如何建立良好的临终关怀 146
一、临终关怀与医生 147
二、临终关怀与病人 148
三、临终关怀与家属 151
四、临终关怀与护理人员 152
第四节 垂死者的心理 154
第八章 安乐死第一节 安乐死的定义及其由来 158
第二节 对安乐死的质疑及其反对 160
第三节 对安乐死的辩护理由 162
第四节 安乐死的现状 165
一、中国的情况 165
二、西方及日本的情况 169
第五节 人工流产 173
一、胎儿是否是人 174
二、围绕人工流产的种种争议 175
第九章 自杀第一节 自杀概述 178
一、自杀的定义 178
二、自杀与精神疾患 179
三、自杀具有传染性 181
四、自杀与季节性变化关系 183
第二节 自杀的类型 185
一、利己主义的自杀 185
二、利他主义的自杀 190
三、异常自杀 196
第三节 自杀的防范 200
一、古代社会的做法 200
二、基督教的做法 201
第四节 自杀的手段 202
第十章 集体性大屠杀第一节 大屠杀简介 206
一、南京大屠杀 206
二、奥斯威辛集中营 207
第二节 大屠杀原因简析 208
一、人性中的“攻击本能” 208
二、种族歧视造成的恶果 209
三、现代文明的产物 210
第十一章 死亡教育第一节 死亡教育简介 217
一、死亡教育的定义、重要性及目标 218
二、死亡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况 221
三、死亡教育的内容 223
第二节 教导儿童认识并正确对待死亡 224
一、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与心理行为反应 224
二、针对儿童的死亡教育 227
第三节 青少年的死亡教育 228
一、死亡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 229
二、青少年自杀的危机干预 231
三、大专院校学生的死亡教育 234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