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追问宗教现象背后的文化诉求 1
第一章 定位的转变:由意识形态到文化 13
第一节 思想渊源 13
一 古希腊罗马时代 13
二 基督教为主导的时代 18
(一)有神论 19
(二)无神论 21
(三)各种中间观点 23
第二节 时代潮流 26
一 孔德:在“人类宗教”中重建社会秩序 29
(一)重建社会秩序与创立人性宗教 31
(二)宗教功能的内涵 32
(三)孔德的“人性宗教” 33
(四)新的秩序如何降临? 35
二 马克思: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入社会的改造 37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 38
(二)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39
(三)马克思与冲突论 41
(四)宗教异化及其出路 43
三 达尔文: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进化理念 46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到文化 49
一 创立宗教学 49
(一)明确规定了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 50
(二)宗教学研究者要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 51
(三)提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2
(四)缪勒创立宗教学的意义 54
二 宗教还是一种文化系统 55
第二章 “荒谬”中的逻辑 60
第一节 缪勒 62
一 从比较语言学到比较神话学 63
二 探索宗教的起源 68
(一)对无限的体认:宗教从无到有 68
(二)从一个源泉导出宗教,如同从一条河流导出海洋 72
三 日趋经验的实证 73
第二节 泰勒 75
一 文化与“遗存” 77
(一)研究文化的两个原则 77
(二)比较的方法 78
(三)“遗存”的概念 80
二 万物有灵论 82
(一)万物有灵论 82
(二)由灵魂观念到神灵观念 84
(三)宗教仪式的两个方面 86
三 个体的心理活动如何演变成社会意识? 87
(一)神灵观念及宗教体制与人和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无内在的关联 88
(二)人类的心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宗教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 90
(三)“进化论”的演变路线与“西方文明至上论” 92
第三节 弗雷泽等人 93
一 巫术、宗教与科学 94
(一)巫术的作用原理 94
(二)巫术、宗教与科学 96
二 三角关系还是二元关系? 99
三 三位不愿“接着说”者 103
(一)兰格 103
(二)马雷特 105
(三)列维—布留尔 107
第三章 图腾崇拜:最早的宗教形态? 111
第一节 史密斯 111
一 由神学走入宗教人类学 112
二 史密斯的祭祀理论 115
(一)史密斯祭祀理论的基本观点 115
(二)没有最终定论的祭祀理论 117
(三)图腾崇拜 122
第二节 杜尔凯姆 125
一 关注社会与集体意识 125
(一)社会团结 126
(二)集体意识 127
(三)社会与自杀 128
(四)社会与道德 128
二 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 129
(一)神圣与世俗 130
(二)宗教的群体性 130
(三)社会的观念乃是宗教的灵魂 131
三 杜尔凯姆与宗教人类学 133
(一)深入一个特定社会进行周密的研究 134
(二)功能主义的解释 135
(三)分类与象征的探讨 136
第三节 弗洛伊德 138
一 潜意识与人格冲突 138
(一)潜意识与心理治疗 139
(二)人格冲突与俄狄浦斯情结 140
二 弗洛伊德的宗教观 142
(一)图腾与禁忌 142
(二)宗教就是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 144
三 精神分析与宗教人类学 146
(一)如何看待弗洛伊德对图腾崇拜的精神分析 146
(二)荣格与弗罗姆的宗教观 148
(三)精神分析与当代宗教 154
第四节 探索宗教起源的意义 156
第四章 范式的转换 159
第一节 功能学派 160
一 马林诺夫斯基 161
(一)文化功能理论 161
(二)巫术、宗教与科学 164
(三)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 166
二 拉德克利夫—布朗 169
(一)结构—功能主义 170
(二)注重仪式和强调依赖感的宗教观 173
(三)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结构性对应” 175
三 静态分析的优势与缺憾 179
四 功能主义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186
(一)帕森斯 186
(二)宗教的显功能与潜功能 188
(三)古德 189
(四)宗教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191
(五)制度性宗教与分散性宗教 193
第二节 博厄斯学派 197
一 博厄斯和他的弟子们 199
(一)博厄斯 199
(二)克鲁伯与赫斯科维茨 201
二 文化模式的决定作用 204
(一)本尼迪克特与文化模式 204
(二)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 206
(三)“文化模式”的理论价值 208
第五章 由“功能”向“意义”的过渡 213
第一节 埃文斯—普里查德 213
一 阿赞德人与努尔人的宗教 214
(一)解释不幸:阿赞德人的妖术 214
(二)努尔人的精灵世界 217
二 原始宗教诸理论 219
(一)谨慎对待人们有关宗教信仰的论述 220
(二)宗教人类学的使命 221
三 埃文斯—普里查德与伊利亚德的比较 223
第二节 意义、仪式与神话 224
一 韦伯与伊利亚德 224
(一)韦伯 224
(二)伊利亚德 227
二 仪式 231
(一)于贝尔和莫斯论仪式中的祭祀 232
(二)范根纳普论通过仪式 233
(三)罗扎尔多论仪式中的等级 235
(四)威尔逊论仪式中的舞蹈 236
(五)斯洛特金论仪式中的药物 236
(六)海希金德论听布道 237
三 神话 240
(一)克拉克洪论神话与仪式的关系 240
(二)贝塔佐尼论神话的真实性 242
(三)加斯特论神话与故事 243
(四)斯坦纳对土著宗教的再理解 244
第三节 宗教复兴运动 248
一 宗教复兴运动的典型形态 248
(一)幽灵舞与佩约特仙人掌崇拜 249
(二)船货崇拜和“大人物”情结 251
(三)各种各样的千禧年运动 252
二 复兴运动的类型学分析 255
(一)本土主义运动(复兴运动)的类型 255
(二)本土主义运动(复兴运动)的形成条件 256
三 宗教复兴运动的进程 258
(一)稳定阶段 258
(二)个人压力增长阶段 259
(三)文化畸变阶段 259
(四)复兴阶段 259
(五)新的稳定阶段 264
第六章 意义与过程 266
第一节 象征的分析 267
一 瓜达卢佩的圣母 268
二 左与右 271
(一)赫兹对左右的研究 271
(二)查穆拉人的宗教象征 272
三 头发和发型 275
(一)社会之发 275
(二)波华特人的头发 278
(三)美杜莎的头发 279
四 象征的分类 280
(一)关键的象征 281
(二)象征的分类 281
(三)象征与结构 283
第二节 利奇与道格拉斯 285
一 利奇 286
(一)时间的象征意义和人的仪式化 286
(二)禁忌模棱两可 289
(三)通过仪式与狂欢节 291
二 道格拉斯 293
(一)禁忌与“卫生学” 294
(二)社会如何对待“失范” 296
(三)社会的“网格” 297
第三节 特纳 299
一 恩登布人的宗教仪式 300
(一)基本信仰 301
(二)两种仪式 301
(三)四种作用 302
二 象征论 302
(一)象征的“浓缩性” 302
(二)色彩象征论 304
三 阈限与融合,结构与反结构 305
(一)阈限与融合 306
(二)结构与反结构 307
(三)社会戏剧的双向互动 309
四 重结构而忽视了象征的实质 309
第七章 结构、文化秩序及文化的解释 311
第一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及其对神话的结构分析 311
一 结构人类学 312
(一)结构主义的兴起 312
(二)结构人类学 314
二 神话的结构分析 318
(一)结构分析的基本思路 318
(二)结构分析的基本结论 319
(三)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 320
(四)二元对立到三元结构 322
三 孔雀开屏 323
第二节 萨林斯 327
一 文化秩序 328
(一)意义理性 328
(二)吃牛肉与穿丝绸 329
二 历史人类学 331
(一)超越“历史”与“结构”的对立 332
(二)文化秩序的再生产 333
三 甜蜜的悲哀亦有悲哀 334
第三节 格尔茨 337
一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 338
(一)文化是一种意义模式 338
(二)宗教的定义及解释 339
(三)宗教人类学家的关注点 342
二 “深描”与“解释” 344
(一)“深描” 344
(二)阐释:地方性知识与比较宗教 347
三 肯定与质疑 350
第八章 用人类学的眼光反思宗教人类学 355
第一节 等级与秩序 356
一 权力与等级的分离 357
二 仪式的操演性 361
三 延续与改变 364
第二节 殖民过程中的宗教互动 368
一 魔鬼的劳动和钱的洗礼 368
二 意识的殖民化 371
(一)水的政治 372
(二)生产的政治 374
(三)语言的政治 375
(四)约翰与简的结论 376
第三节 批判与自我批判 378
一 鲁尔论“信仰” 378
二 阿萨德论人类学范畴的宗教建构 381
三 乌斯坦与布恩对方法论的反思 385
(一)用人类学的眼光反思宗教人类学 386
(二)方法论的融合 388
结语:三问 395
第一节 不同的宗教现象中有没有共同的诉求 395
第二节 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研究地位若何 402
第三节 我们可能实现的突破何在 409
一 特定的宗教形态所提出的理论挑战 409
(一)民间信仰的“聚”与“散” 413
(二)社会互动中的造神运动 417
(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 419
二 普遍理论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的中层理论或模式 422
三 社会转型与文化发展战略 425
参考书目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