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 一种新的哲学范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保,肖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0499916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社会建构主义起初只是一些具有解构主义倾向的哲学家的方法论,即诸多被我们认为具有先验性的知识(如医学的诸多概念)或特质(如人的性别)事实上都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作为一种哲学范式的社会建构主义已被泛化为一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世界观,即一切实在(无论自然实在还是社会实在)都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本书作者意在将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套完整的哲学思考的方式和系统介绍到国内来,进而实现社会建构主义哲学的“本土化”。

导言 用社会建构“看”世界 1

一 一种新的视界 1

二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4

三 引人人胜的疑惑 10

第一章 追源溯流 13

第一节 早期思想:古希腊先哲之说 13

一 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术” 13

二 柏拉图:真实世界何在? 17

三 亚里士多德:为世界建立秩序 20

第二节 近代发展:从康德到维柯 24

一“白板说”预留的空间 24

二 人为自然界立法 27

三 绝对理念的自我实现 32

四 第一次清楚的描述 35

第三节 现代中兴:发生认识论 43

一 认识是生成的 43

二 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 45

三 扩展建构:逻辑、数学及其他 48

四 合理启示 49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制造科学 52

第一节“未完成的事业” 53

一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53

二 默顿:“科学家的社会学” 59

三 丰富的理论基础 63

第二节 最相近的思想先驱 66

一 维特根斯坦 67

二 库恩 73

三 最为相近的思想 81

第三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83

一 爱丁堡学派与“强纲领” 84

二 巴斯学派与科学争论研究 89

三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 94

四 约克学派与“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 100

第四节 当代波澜: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 102

一 两种文化的分裂 103

二 关于科学的论战 106

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110

四 一场错误的战争? 112

第三章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型塑技术 115

第一节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型塑论 115

一 社会研究:从科学到技术 116

二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产生 118

三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内核: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键词 120

第二节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125

一 技术解释的多向模式 126

二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131

第三节 主要理论方法 133

一 利益分析 134

二 系统分析 137

三“行动者一网络理论” 140

四 其他分层及特征 143

第四节 对技术发展的技术社会型塑论分析 147

一 从社会需求到社会调节 148

二 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 153

第四章 走向人本分析 162

第一节“对话中的人” 162

一 对话体现主体间性 162

二 人在对话中建构意义世界 164

三 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167

第二节 重勘“自我” 167

一“内生的自我” 168

二“植入的自我” 170

三 到底有无“自我”? 176

第三节 何谓“人格”? 177

一 人格有常态 177

二 人格在途中 179

三 解释的张力:走向何方? 182

第四节 性别:天生的抑或建构的? 184

一 生理决定论看性别 184

二 挑战生理决定论 185

第五节 身体的规训与雕刻 191

一 建构身体的社会因素 191

二 雕刻身体:历史和现实的案例 193

第六节 心理世界再审度 196

一 维果茨基:新的心理观 196

二 语言建构的心理世界 198

三 重识心理现象 200

第七节 回到马克思 206

第五章 通往普遍方法 209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 209

一 国际关系观的“转型” 210

二 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的缘起 213

三 从国际规范到物质资源 216

第二节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育观 220

一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220

二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 225

三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 228

第三节 环境问题 232

一 作为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 233

二 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235

三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变暖的社会建构 237

第四节 社会问题 240

一 社会问题新解 241

二 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244

三 观念变革:从定义到意义 247

第六章 哲学意蕴 251

第一节 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中 251

一 历史主义 251

二 科学研究纲领 255

三 研究传统理论 257

第二节 理解:从解释学看建构 262

一 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理解 262

二 理解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265

三“前理解”与建构的条件 268

第三节 相对主义与建设性的辩证法 270

一 传统相对主义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 271

二“强纲领”中的相对主义 274

三 建设性的辩证法 278

第四节 引向“哲学范式” 281

一 理论前提与思维特点 282

二“本体论转换”中的得与失 285

三“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 289

第七章 余问与评述 292

第一节 利益决定一切? 292

一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分析纲领” 292

二“利益理论”的典型案例 296

三 利益决定一切吗? 298

第二节 真理的终结? 301

一“真理”诸说 301

二 另一种真理观:从认可到共识 304

三“真理的真理性”究竟在哪里? 308

第三节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以学术评价为例 310

一 社会建构视野中的学术评价 310

二 学术评价中的社会建构 312

三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 315

结束语 两种视界的比较 321

一 进化与建构之别 323

二 进化与建构之同 327

三 现代实践中的互渗 331

四 两种视界的互补 334

后记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