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葡萄牙文明东扩的历史背景 4
第一节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4
罗马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5
特兰托大公会议 8
耶稣会 10
第二节 葡萄牙的海洋探险及殖民扩张 17
葡萄牙的光复与统 17
市政厅和仁慈堂 24
葡萄牙人海洋扩张之动因 28
里斯本:葡萄牙东印度航线的起点 41
第三节 葡萄牙的天主教会 51
葡萄牙耶稣会 51
葡萄牙宗教裁判所 61
保教权的缘起 66
第二章 果阿:东方的罗马 73
第一节 葡属印度以前的果阿 73
果阿的地理位置 73
印度西海岸与西方的传统关系 76
葡萄牙人占领以前的果阿 82
第二节 葡属印度的首都 85
阿尔伯奎克攻占果阿及“印度国”的形成 85
葡印通婚 104
果阿的总督、市政厅和司法机构 108
果阿的仁慈堂 114
王家医院和其他医院 118
葡属印度贸易的中心 121
第三节 果阿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132
果阿的主教区和总主教区 132
耶稣会和其他修会 138
基督教改宗运动 148
圣保禄学院 154
果阿的宗教裁判所 162
印度本地教区司铎的产生 169
第四节 果阿的城市模式、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172
早期果阿的城市模式 172
果阿的教堂建筑 175
果阿的世俗建筑和民居建筑 204
第五节 早期果阿的城市生活 207
社会生活 207
宗教生活 217
艺术之都 226
第三章 澳门——天主圣名之城 232
第一节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232
澳门起源及葡人占据该地的方式 232
澳门的政府形式及议事会 238
“仁慈堂”和各医院 245
澳门最初的贸易繁荣时代 251
第二节 澳门主教区的初期历史 267
澳门主教区的建立 267
耶稣会士在澳门:文化与传教 275
“天主之母”神学院(圣保禄学院) 286
耶稣会士与商业贸易 295
葡萄牙保教权以及澳门教区的地位 304
第三节 澳门的教堂建筑与民用建筑 309
澳门城市的模式 309
澳门的教堂建筑和炮台 313
澳门的民居建筑 335
第四节 早期澳门的社会生活 339
葡人与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通婚 339
宗教生活 345
社会生活 350
第四章 “双城记”:果阿与澳门的历史关系与“同异” 358
第一节 “双城”崛起的历史机缘及面对的挑战 358
葡萄牙人占领果阿与澳门的时机 358
果阿与澳门面对英国与荷兰的挑战 370
果阿与印度、澳门与中国 405
第二节 贸易联系及行政隶属关系 423
“双城”在欧亚航线上的地位及加比丹·莫尔制度 423
果阿与澳门之间松散的行政隶属关系 436
第三节 天主教会的传教事业 449
维护保教权:果阿、澳门与教宗使节 449
强迫改宗与文化适应 460
宗教游行、圣剧和庆典 468
第四节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都市制度以及物品交流 483
城市模式、建筑与艺术形式 483
都市制度:市政厅和仁慈堂 498
作物及物品的交流,克里奥语言的形成 508
结语 519
附表: 529
一 葡属印度果阿总督(1505—1720) 529
二 葡属印度(果阿)主教和总主教(1533—1812) 532
三 从果阿和澳门去日本航行的加比丹·莫尔(1550—1640) 533
四 澳门的总督(1557—1770) 536
五 早期澳门教区的主教(1576—1845) 540
六 葡萄牙海洋帝国扩张史的历史名辞表 541
参考书目及论文目录 555
附录一 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及其《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591
附录二 博克塞及其葡萄牙海洋帝国史的研究 611
后记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