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方法与方法论概述 1
二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5
三 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9
(一)选题的依据 9
(二)基本命题 9
(三)论述的主要问题 10
(四)撰写思路与方法 15
(五)几对范畴的区分 16
(六)两点说明 18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 20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20
(一)直觉型 22
(二)实用理性型 24
(三)整体型 27
二 西学东渐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29
(一)困境中的权变(1840—1895年) 30
(二)对比中的巨变(1895—1911年) 31
(三)开放中的全变(1911—五四期间) 36
三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 44
(一)确立新范式之前的准备 44
(二)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 50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方法及其特点 56
一 融合中西的科学实证方法 56
(一)实证方法的源起与演进 56
(二)实证方法的基本特征 58
(三)实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1
(四)实证方法与乾嘉考据方法之比较 64
(五)实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69
二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 74
(一)西方诠释学的内涵与特点 75
(二)西方诠释学的历史演进 78
(三)民国时期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 90
(四)义理阐释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 97
三 融合中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 100
(一)唯物辩证方法的源起与内容 100
(二)唯物辩证方法的基本原则及特点 103
(三)唯物辩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08
(四)唯物辩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关系 119
(五)唯物辩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122
四 融合中西的直觉体悟方法 127
(一)直觉方法的概念、特征 127
(二)直觉方法与中西学术传统 129
(三)柏格森等西方直觉方法的介绍与传播 139
(四)直觉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144
第三章 科学实证方法与民国学术 152
一 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52
(一)对西方实验主义方法的介绍与倡导 153
(二)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检讨与评判 156
(三)融合中西的实验主义方法 162
二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176
(一)“二重证据法”的提出 179
(二)“二重证据法”的内容、特点 184
(三)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学术成就 187
(四)“二重证据法”的巨大影响 190
(五)对“二重证据法”的评价 193
三 金岳霖的知识论 195
(一)从本体论到知识论 198
(二)知识论的出发方式 201
(三)“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的“接受总则” 203
(四)论科学方法 206
(五)命题的证明与证实 209
第四章 义理阐释方法与民国学术 212
一 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 212
(一)设身处地,“具了解之同情” 219
(二)融合古今异同,“真尽通解” 224
(三)比较研究与心理分析 226
(四)义理与考据相资为用 228
二 钱钟书的义理阐释方法 232
(一)交互往复,循环阐释 237
(二)融通观摄,拈出新意 240
三 何炳松的史学阐释方法 245
(一)史学研究“纯持推想工夫” 247
(二)心理阐释与境遇体验 248
(三)“先考字义,次通真意” 250
(四)“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 251
(五)纵通与横通 252
第五章 唯物辩证方法与民国学术 255
一 李大钊 255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与宣传 256
(二)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259
(三)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266
二 李达 268
(一)论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与规律 269
(二)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72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 274
三 郭沫若 277
(一)确立唯物史观的学术指导地位 278
(二)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280
(三)奠定学术研究的新“范式” 282
四 侯外庐 291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293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297
(三)矛盾分析方法 299
(四)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展开学术批评 301
第六章 直觉方法与民国学术 305
一 梁漱溟的直觉方法 305
(一)诘难唯科学主义,提出理智与直觉两种方法 306
(二)辨别理智方法与直觉方法之差异 309
(三)直觉与理智之轻重决定中西文化之差异与优劣 313
(四)融合中西且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直觉观 315
二 熊十力的直觉方法 320
(一)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扬弃 321
(二)区分哲学与科学、性智与量智 322
(三)体证本体与体用不二 325
三 冯友兰的直觉方法 329
(一)“正的方法”与“新理学”体系 331
(二)“负的方法”及其在“新理学”体系中的运用 335
(三)“负的方法”与人生境界的觉解 338
四 贺麟的直觉方法 344
(一)论直觉与理智 345
(二)论直觉与辩证法 346
(三)论宋儒的直觉方法 349
(四)论梁、冯、熊三家方法之得失 350
参考文献 353
一 中文部分 353
二 外文部分 369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