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思维方式的界定 1
二 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6
三 思维方式的基本功能 9
四 中西文化比较法 13
五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维方式观念 21
六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内容 22
上篇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模式第一章 系统整体观 33
一 整体性思维的根本倾向 33
二 系统整体观的基本特征 38
三 系统整体观念模式的类型 47
四 系统整体观的历史演变 53
五 对中国传统整体观的思考 55
第二章 系统过程观 59
一 崇尚变易的致思倾向 59
二 生化日新模式 63
三 循环反复模式 67
四 阴阳调节模式 72
五 系统过程观及其影响 77
第三章 系统和谐观 80
一 追求和谐的致思倾向 80
二 有机性和谐与机械性和谐 83
三 整体性和谐的思维特征 90
四 中庸求和思维模式 99
五 评价与影响 103
中篇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模式第四章 直觉思维 111
一 中西哲学与直觉思维 111
二 以直觉为归的致思倾向 114
三 直觉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121
四 直觉的途径 128
五 对直觉思维的评价 134
第五章 意象思维 138
一 意象思维的含义 138
二 意象思维倾向及其一般特点 142
三 意象思维的象征功能 149
四 意象思维元素的多相意蕴 156
五 意象思维的类比方法 163
第六章 经学思维 169
一 传统与经学思维方式 169
二 以圣道为崇拜对象的权威意识 172
三 以经为宗的经学模式 181
四 经学思维方式的整合功能 186
五 应有的评价与态度 190
下篇 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思维模式第七章 内向型思维与人本价值取向 195
一 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195
二 内向型思维 200
三 心性主体思维模式 205
四 以天证人的思维模式 214
第八章 实践理性与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220
一 实践理性型思维 220
二 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225
三 “仁—礼”价值结构模式 230
四 “义—利”价值结构模式 236
五 “死而不朽”价值模式 242
六 目的与工具 246
第九章 精神超越与价值理想 250
一 内倾型的精神超越 250
二 理想人格的建构途径:为学与为道 255
三 理想人格的境界:天人合一 263
四 理想人格的结构:内圣与外王的合一 269
五 儒道互补与儒主道从 275
后记 278
作者论著索引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