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3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道路——以历史学为例 3
一 方法、定义与分期 4
二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第一次转型 6
三 马克思主义传人与中国学术的第二次转型 11
四 新中国现代学术的两次大发展 16
五 余论 22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思考——对有关理论倾向和方法的评论 26
一 两个基本问题 26
二 普遍的与特殊的,停滞的与近代的:近代化研究中的绝对化倾向 34
三 综合的与发展的:一种接近历史真实的研究眼光 41
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45
一 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不同看法 46
二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51
三 邪教与农民起义:必须分清的历史是非 53
四 统一与分裂:不可相提并论的历史现象 54
五 余论 57
中编 明清史专题研究 63
晚明时代 63
一 专制统治的松弛化 63
二 走向变革:商业、城市和资本主义经济 85
三 新传统的兴起(上):市民精神与生活方式 104
四 新传统的兴起(下):反正统观念的出现与西学的传播 126
五 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 147
六 对晚明社会发展水平的估计 157
满汉文化冲突与清初社会重建 166
一 民族矛盾的本质:文化冲突 166
二 清初理学的政治立场与理学官僚的政治抗争 178
三 儒学化:清朝政权的文化选择 180
四 从复明到重建:清廷的笼络政策与遗民政治态度的改变 196
清初理学与政治 208
一 清初理学的政治立场 209
二“正君心”:三十年的不懈努力 216
三 儒学化:清初政治的转型 220
四 理学官僚与清初社会重建 229
五 余论:时代变迁与理学衰微 235
论清前期政治演变方向 245
一 极权化:以君权为核心的政体变革 245
二 规范化:官僚政治的完善 258
三 多元化:反正统政治观念的兴起 263
四 余论 273
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对内阁、军机处和皇权关系的再认识 275
一 275
二 281
三 286
清朝内阁制度述论 292
一 内阁形成与建置 292
二 内阁职掌与运转 298
三 内阁权力之演变 307
下编 人物研究 311
熊赐履述论 321
一 家世与生平 322
二 熊赐履与康熙初政 327
三 熊赐履与康熙朝党争 337
四 熊赐履之理学思想 342
五 余论 350
陈廷敬述论 353
一 家世与生平 353
二 陈廷敬与康熙帝 358
三 为政思想 364
四 学术与文学 367
五 结语 371
谢济世散论 373
一 家世与生平 374
二 勇参田文镜与泄露李绂“授意”之密 375
三 许容诬参案之曲折与反复 380
四 反对极端君主专制的政治立场 384
五 独特的理学思想 388
六 余论 393
尹继善述论 395
一“汝父积何德生汝如此之子也”:获宠异数 395
二 八旗读书人,“继善为巨擘” 398
三“心似玲珑面面通”与“联终不能化汝之伪也”:尹继善与乾隆之冲突 401
四“就论风雅已压群公”:尹继善与汉文化 406
五 遗爱只留庭树好:晚景余晖 409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