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德教的创建与扩散:从潮汕到新马 21
引言:乩手与鸾堂 21
第一章 杨瑞德与“紫香阁念佛社” 22
第一节 潮阳和平的“善”与“乩” 22
第二节 杨瑞德的生活经历与知识背景 24
第三节 杨氏子弟习乩与诸位仙师的降乩 25
第四节 “潮阳和平紫香阁念佛社”与佛教净土宗 29
第五节 德生与义子 31
第六节 杨瑞德的身前身后 33
附录:潮州西府巷林文在楼广告刊刷各等书目 35
第二章 “清阳二掌”与潮汕德教 37
第一节 马贵德的身世、知识结构与人生目标 37
第二节 “清阳二掌”与潮汕诸阁的创立 42
第三节 德教经典的出现 46
第四节 马贵德著作:《中国原始宗教》与《中国原子哲学》 65
第五节 祭祖与寻源 69
第六节 从乩分扬教到紫新阁的创立 71
附录:《德教心典》 78
第三章 “统掌”陈立健与新马德教紫系 80
第一节 从紫新阁迁址到南洋十八紫阁圆成 80
第二节 “清阳故事”的阐述 84
第三节 统掌陈立健地位的上升 85
第四节 乩掌的培养:以紫明四子为例 95
第五节 夙掌与职生 101
第二编 新马德教紫系的仪式建构 115
引言:新马德教紫系仪式 115
第四章 坛堂空间的营造 117
第一节 坛堂布置 117
第二节 乩书匾联 125
第三节 坛堂原型 127
第四节 神圣空间 131
第五章 参礼仪式的建构 138
第一节 从潮汕到香港的参礼仪式 138
第二节 新马德教紫系参礼的建构 140
第三节 新马德教紫系参礼的规定与分化 143
第四节 新马德教紫系参礼的旨趣 150
第六章 扶乩仪式的建构与运用 153
第一节 新马德教紫系扶乩方式 153
第二节 新马德教紫系乩掌的素质条件 158
第三节 德教紫系鸾会活动 161
第四节 德教紫系乩文的表达方式 182
第五节 扶乩、感化与创阁:以“哥丕乌”的故事为例 196
第三编 新马德教紫系文献的传承与创制 211
第七章 早期德教文献的传承 211
第一节 经卷 211
第二节 专著 221
第八章 新马德教紫系文献的生产传播 225
第一节 乩文的产生与传播 225
第二节 早期乩文集的编印:《竹桥初集》 228
第三节 新马德教紫系乩文集与特刊的编印 234
第四节 乩文集、特刊编印目的与运用 259
第四编 新马德教紫系的文化传承 269
第九章 十章 八则:以十德为中心 269
第一节 德教的基本逻辑 269
第二节 “十章 八则”的由来 274
第三节 “忠”的凸显与内涵演化 281
第四节 社会建构:从“华族”“圣德”到“公民意识” 306
第十章 新马德教紫系与“五教归宗” 311
第一节 德教的宗教观:宗教、德教与五教 313
第二节 新马德教紫系与五教的历史渊源:从三教到五教 331
第三节 德教“五教归宗”的实质 355
结语 358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