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 贞女群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3
第一章 释义·称谓 3
一 释“贞” 3
二 “贞女”界说 5
(一)广义的贞女 6
(二)狭义的贞女 7
三 贞女的称谓 9
(一)世俗称谓 9
(二)本名、圣名及称谓的变化 14
(三)以“姑”为核心词的称谓特征分析 16
(四)贞女与修女称谓的相叠与区分 18
第二章 中国天主教贞女制度的缘起 21
一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女性的传教方略 21
(一)男女有别,保持距离 21
(二)弥撒礼仪中的两性隔离与女教堂的建立 26
二 明清之际贞女群体出现 31
(一)陈子东逸事 31
(二)“童贞第一花”寻踪 33
(三)明清之际贞女的特点 35
第三章 清中叶禁教后的贞女群体:以区域教会为例证 40
一 福建贞女 40
(一)教会发展及贞女群体增容 40
(二)“守贞”引发矛盾冲突 42
(三)福安女子热衷守贞的缘由 43
(四)福安贞女的特点 45
二 四川贞女 49
(一)起源与发展 49
(二)梅慕雅神父的贡献 50
三 鄂西北磨盘山的贞女 54
(一)以善会为载体训练贞女 54
(二)董文学创建“天主教中华修女会” 55
第四章 与贞女相关的两次教案 58
一 福安教案述略 58
(一)1723年:“山雨欲来风满楼” 58
(二)1746年:福安教会在劫难逃 60
(三)贞女遭受酷刑 64
(四)教案结局:革面不能革心 65
二 福安教案原因分析 67
(一)“守贞不嫁”不为中国社会所容 67
(二)天主教礼仪遭到误解 68
(三)多明我会传教士的疏忽 72
三 苏州教案——福安教案的延续 74
(一)黄安多与谈方济 74
(二)教案述略 76
(三)周学健与苏州教案 79
四 关于苏州教案的“奸情”分析 80
(一)官方文献中的“奸情”记录 80
(二)教会文献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记载 82
五 两次教案的共同点:关于性的纠结 86
第五章 鸦片战争之后贞女团体的发展 93
一 贞女制度发展大势及特点 93
(一)贞女人数持续增长 93
(二)组建团体成为守贞生活的主要模式 96
(三)贞女学校质量提高 97
二 各地贞女团体扫描 99
(一)山东的贞女 99
(二)江南地区的贞女 104
(三)甘肃的贞女 106
(四)其他地区的贞女 108
三 义和团运动,贞女再受打击 110
(一)贞女遭受迫害的原因 111
(二)“神系恋乎天乡”:殉教的贞女 112
第六章 由贞女而修女 117
一 欧洲女修会进入中国及中国贞女的身份转型 118
(一)“白帽子姆姆”拉开欧洲修女入华之序幕 119
(二)大部分贞女进入修会 123
二 姐妹情——以圣神会修女与贞女的合作为例证 127
(一)相识坡里庄 128
(二)携手合作 130
(三)西北的圣神会修女与贞女 136
(四)本土修会“圣家会” 137
(五)“在俗贞女传教会”及其他团体 141
三 姐妹情续篇:其他地区的修女与贞女的合作 144
(一)“吴苏乐会”与“众心之后” 144
(二)圣若瑟小姐妹会与依撒伯尔修女会 147
(三)法国保禄女修会与广西圣家女修会 148
(四)活跃在中国妇女中的外籍修女 148
四“主之婢女在此”:准修女团体“献堂会” 151
(一)献堂会诞生 152
(二)献堂会:贞女团体还是修会团体? 154
(三)献堂会的工作特点 159
五 多渠道催生本土女修会 162
(一)传教会培训贞女 163
(二)教区创办本土女修会 164
(三)外国传教士创办中国女修会:以德兰小妹妹会为例证 167
下篇 贞女群体面面观 173
第七章 规章制度的拟定、完善及特点 173
一 为什么需要制度约束 173
(一)《童贞修规》出台 173
(二)激进与谨慎:18世纪下半叶教会关于贞女制度的不同意见 175
(三)教廷传信部关于中国贞女制度的指示 178
(四)规章的细化与实施 181
二 发愿 183
(一)发愿·三愿·贞洁愿 183
(二)发愿仪式 186
(三)发愿年龄 188
三 不和谐音符的出现及校正措施 191
(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分析 191
(二)对违规贞女的处理及警告 195
(三)纠正偏差的具体措施 196
四 根据形势变化继续编修贞女修规:以《守贞要规》为例证 197
(一)以“基督”为核心,以信德为导向 197
(二)树立“端方”形象 199
(三)严格的管理机制 200
第八章 衣食住行:世俗生活中的贞女 202
一 贞女的经济状况及财富观 202
(一)“守产不嫁”与自力更生 203
(二)“舍文取义”:贞女的财富观 207
二 贞女与家庭 209
(一)分家·过继·墓葬 209
(二)贞女在特殊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213
三 缠足与放足:身体书写的历史 215
(一)小脚=废物? 216
(二)清中叶之前西方传教士对缠足的态度 218
(三)社会风气之变迁及教会关于反缠足的举措 220
(四)各地放足的不平衡性 224
四 守贞的外在标志:服装、头饰及其他 226
(一)服装 227
(二)头巾 232
(三)其他补充元素 235
第九章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贞女的工作 237
一 贞女工作之一:礼仪圣事中小角色 239
(一)教堂外的礼仪活动 239
(二)教堂内的礼仪活动 242
二 贞女工作之二:传教与慈善事业 242
(一)在爱中播撒信仰的种子 243
(二)在慈善服务中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快乐 246
(三)精致女红为教会 249
三 贞女的工作特点 250
(一)非为人母的母爱精神 250
(二)合理的分工调配 252
(三)住堂型贞女承担更为繁重的工作 253
四 “亮丽的百合”:关于贞女工作的评价 253
(一)神长对贞女的关爱与支持 253
(二)教会对贞女工作的赞誉 255
第十章 贞女传道员 259
一 传道员概说 259
(一)何为传道员 259
(二)传道员的基本素质及工作范围 260
(三)贞女传道员的产生 261
(四)贞女传道员的资格认定 262
二 贞女传道员是如何炼成的 263
(一)清中期教会对贞女传道员的培训 263
(二)贞女学校:“准贞女传道员”的陶成所 266
(三)快速提高文化知识及独特的传教方法 268
(四)合格贞女传道员的标准 269
(五)贞女传道员的类型:住堂型与巡回型 271
三 贞女传道员与男性传道员之比较 273
(一)“传道员”的称谓 273
(二)选拔与培训 276
(三)工作对象 277
(四)工作形式 278
(五)工作报酬 280
四 贞女传道员的角色与贡献 282
(一)角色:为最小兄弟服务 282
(二)贡献:基督徒的道德榜样 284
第十一章 信仰视野下的守贞理念与实践 287
一 天主教的守贞观 287
(一)《圣经》中的童贞观 287
(二)天主教童贞观传入中国 288
(三)“主保单”:守贞生活指南 293
二 熏陶与锤炼:守贞生活的完成 295
(一)早期贞女的守贞历程:以福安邓氏为例证 296
(二)童贞观的培育 299
(三)守贞的性格、气质 299
三 “圣母的足迹就是我们的道路”:圣母对贞女人生的影响 301
(一)“圣母”诠释 302
(二)贞女对圣母的崇拜与敬礼 304
(三)贞女实践圣母之精神 306
四 坎坷的成圣之路:困惑与灵修 307
(一)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冲突 307
(二)灵修生活:祈祷、念经、守斋、避静 311
(三)灵修的特点 316
五 以基督为中心:贞女的宗教经验 318
(一)经验之一:圣召——从淮安女孩和北京的玛利亚说起 320
(二)经验之二:相遇 323
(三)经验之三:神视 324
(四)经验之四:天国 325
(五)幻象抑或神迹:贞女宗教经验评议 326
第十二章 天主教贞女与各类独身女性之比较 328
一 儒家贞节观及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守贞女性 328
(一)儒家贞节观述略 328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守贞女性 330
二 佛道教中的独身女性 335
(一)佛道教的独身理念及特征 335
(二)三教合流后的独身者及独身团体 336
三 贞女与中国社会各类独身女性之比较 338
(一)守贞的理念与动机 338
(二)身体·仪式·禁忌 341
(三)守贞对象与烈女精神 343
(四)生存空间及人际关系网络 344
(五)角色与责任 346
四 天主教贞女与新教单身女之传道:相近的宗教文化背景比较 346
(一)新教女传道进入中国概说 347
(二)女传道的各种称呼 350
(三)生活模式 352
(四)工作内容 354
结语 “基督徒·女性·独身”:三个维度的评说 356
绪余 最后的贞女 363
一 贞女群体逐渐解体 363
二 少量贞女存在的原因 366
三 贞女的价值和意义 370
主要参考文献 372
主题词索引 382
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