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背景性概念 3
三、框架与主题 7
四、对象与方法 10
五、研究的意义 12
第一章 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研究的理论准备 14
一、“象征社会”:社会结构分析的前提范式 14
二、城乡社会结构分析的象征维度 20
三、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相关研究与讨论 23
四、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述评 34
五、总结与讨论 41
第二章 身体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 44
一、身体的“缺席”、“出场”与中国语境 44
二、农民工身体的社会性与象征性意蕴 49
三、身体的“政治一元化”与“城乡二元化” 56
四、“身体二元化”与农民工身体政治 61
五、总结与讨论 66
第三章 空间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 70
一、社会空间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70
二、视觉秩序:从农村到“城市里的农村” 76
三、异质空间与城乡象征性界分 82
四、“空间二元化”与农民工“心灵二元化” 90
五、总结与讨论 96
第四章 话语权力与农民工“他者化”形象建构 101
一、大众传媒的农民工话语 101
二、农民工形象建构的文本分析 107
三、农民工形象的“他者化” 129
四、“他者化”的现代性内涵 133
五、总结与讨论 137
第五章 城乡象征二元结构及其现代性意义 140
一、“象征二元结构”的概念谱系与界定 140
二、象征二元结构与社会结构再生产 150
三、象征、国家与现代性建构 155
四、“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 158
五、总结与讨论 163
第六章 “心灵二元结构”与身份政治学 167
一、农民与农民工的“我”:传统与变迁 167
二、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单向他化” 174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裂隙 179
四、城乡流动中国家的“缺席”与“在场” 184
五、总结与讨论 189
第七章 流动的城乡界线:总结与讨论 193
一、基本结论 193
二、宏观结构研究与微观象征研究的关系 198
三、象征因素如何生成并建构社会生活 200
四、“城市融入”还是“流动的城乡界线” 202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