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述 1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教育情况 1
第一节 日伪统治时期的奴化教育 1
第二节 东北解放区的人民教育 2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3
第二章 建国以来吉林省教育的发展历程 4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 10
第三节 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新的振兴 12
第三章 吉林省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8
第一节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8
第二节 初步摸索出符合省情的办学体制 20
第三节 建立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21
第四节 为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2
第二编 各级各类教育 23
第一章 幼儿教育 2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3
第二节 教育内容和方法 25
第三节 师资培养提高与领导管理 30
第二章 小学教育 33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33
第二节 教育改革 39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42
第四节 体育卫生和保健工作 45
第三章 中学教育 49
第一节 概况 49
第二节 发展历程 50
第三节 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56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65
第五节 体育卫生 69
第六节 教学改革实验 71
第七节 工读教育 72
第四章 中等师范教育 7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5
第二节 领导管理体制 81
第三节 培养目标与招生工作 84
第四节 教学工作 87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 92
附:改革中师教育实现培养目标—梨树师范学校教育改革概述 95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97
第一节 发展历程 97
第二节 办学体制 102
第三节 教学体制 108
第六章 中等专业教育 114
第一节 概述 114
第二节 科类及专业设置 117
第三节 教师队伍 119
第四节 教材建设 121
第五节 体育卫生及图书馆工作 123
第六节 管理与改革 125
第七章 全日制高等教育 127
第一节 概述 127
第二节 领导管理体制 132
第三节 专业设置 136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142
第五节 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 145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 149
第七节 体育卫生工作 153
第八节 对外交流活动 155
第九节 科学研究 159
第十节 教育改革 166
附:几所高等院校改革情况 168
第八章 成人教育 170
第一节 发展与成就 170
第二节 扫盲教育 174
第三节 成人初等教育 178
第四节 成人中等教育 184
第五节 成人高等教育 188
第九章 特殊教育 198
第一节 聋哑教育 198
第二节 盲童教育 201
第三节 弱智儿童教育 201
第十章 民族教育 20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02
第二节 民族教育的特点 204
第三节 民族教育的重大成果 213
第十一章 师资培训 217
第一节 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概况 217
第二节 师资培训的方针和措施 221
第三节 师资培训工作的变化和成果 226
附录一:吉林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概况 230
附录二:吉林省教育学院简介 235
第十二章 教学仪器与电化教育 238
第一节 教学仪器设备的发展概况 238
第二节 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与技术管理 240
第三节 教学仪器设备的装配与供应 243
第四节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45
第五节 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管理机构 248
第六节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249
第七节 电教工作的方针及管理体制 252
第八节 电教工作的基本建设 254
第九节 发展电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257
第十三章 勤工俭学 258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58
第二节 基本措施 265
第三节 主要成果 269
附录一:在勤工俭学中加强劳动技能教育 271
附录二:双辽县茂林中学勤工俭学概况 274
第十四章 教育科学研究 276
第一节 体制与机构 276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282
第三节 教育刊物 283
附录一:吉林省教育学会章程 284
附录二: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 286
附录三: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名单 286
第十五章 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和工资福利 287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队伍概况 287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 291
第三节 改善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296
第四节 教职工的工资福利 299
第三编 地方教育 305
长春地区教育 305
第一章 总述 305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概况 305
第二节 36年来教育工作的回顾 306
第三节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314
第二章 小学教育 315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 315
第二节 教学改革实验 319
第三章 中学教育 322
第一节 端正办学思想 323
第二节 加强初中教育 326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27
第四节 教学改革实验 328
第四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31
第一节 概述 331
第二节 学校类型 334
第三节 教学工作 335
第四节 师资 336
第五节 学生 337
第六节 教育行政管理 337
第七节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作法 338
第五章 特殊教育 339
第一节 盲聋哑学校 339
第二节 工读学校 343
第六章 勤工俭学 344
第一节 概述 344
第二节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346
第三节 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348
第七章 电化教育 350
第一节 概述 350
第二节 电化教育机构与设备 351
第三节 电化教育成果 352
吉林地区教育 353
第一章 总述 353
第一节 解放前的吉林市教育 353
第二节 建国后吉林市的教育 354
第二章 幼儿教育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第二节 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措施 363
第三节 保育与教育 364
第三章 小学教育 366
第一节 概述 366
第二节 普及小学教育 369
第三节 课外活动 372
第四节 教育改革实验 374
第四章 中学教育 376
第一节 概述 376
第二节 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377
第三节 加强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379
第四节 中学教育的改革 379
附:语文分科教学实验改革 382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83
第一节 概述 383
第二节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386
附:依据经济总体规划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89
第六章 成人教育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第二节 管理与教育 393
附:提高职工素质促进生产发展 397
四平地区教育 398
第一章 总述 398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概况 398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发展历程 399
第三节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409
附:1985年末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情况统计表 411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 4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11
第二节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414
第三节 学生教育 417
第三章 中等师范教育 420
第一节 沿革 420
第二节 教育任务 421
第三节 教学工作 422
第四节 学生教育 424
第四章 特殊教育 425
第一节 学校类型 426
第二节 教育与教学 427
第三节 毕业安置 429
第五章 勤工俭学 430
第一节 概况 430
第二节 作用 431
第三节 管理 432
辽源地区教育 434
前言 434
第一章 总述 434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概况 434
第二节 36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435
第三节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439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 441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 441
第二节 厂矿、企业办学 442
第三节 办好重点中小学 444
第四节 教育体制改革和实验 447
第五节 教学改革与研究 449
第三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452
第一节 概述 452
第二节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挥企业办职业学校的优势 454
附:中等专业、技工学校概况表 456
第四章 电化教育与教学仪器 458
第一节 电化教育 458
附:东丰县实验小学电化教育情况简介 460
第二节 教学仪器 460
第五章 师资培训与提高 462
第一节 师资培训工作概况 462
第二节 工作方针与措施 463
第三节 工作经验与成果 465
第六章 勤工俭学 467
第一节 勤工俭学工作发展概况 467
第二节 城区勤工俭学 469
第七章 教育科学研究 472
第一节 概述 472
第二节 教育科研工作方针与实验 473
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 474
通化地区教育 475
上编 475
第一章 东北沦陷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475
第一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奴化教育 475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476
第二章 建国36年来普通教育的发展概况 477
第一节 简要发展历程 477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483
下编 485
第一章 中小学教育 485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 485
附:各县(市)小学五率情况统计表 486
第二节 努力提高普通中学的及格率 486
第三节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487
第四节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491
第二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491
第一节 发展历程 49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93
第三节 学制和专业设置 493
第四节 改革招生和分配制度 494
第五节 主要成果 494
第三章 勤工俭学 496
第一节 发展历程 496
第二节 勤工俭学的作用及成果 497
第四章 师资培训与提高工作 499
第一节 师资培训概况 499
第二节 培训师资的措施、方式和方法 500
第三节 师资培训的主要成果 502
第五章 农民教育 504
第一节 发展历程 504
第二节 开展扫盲的几种形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505
第三节 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506
浑江地区教育 508
第一章 总述 508
第一节 建国前教育概况 508
第二节 建国后教育的发展历程 509
第三节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 512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 516
第一节 小学教育 516
第二节 中学教育 520
第三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23
第四章 勤工俭学 52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28
第二节 基本措施 529
第三节 勤工俭学的主要成果 530
第五章 厂矿企业办学 531
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民族教育简况 534
白城地区教育 537
第一章 总述 537
第一节 建国前后的教育 537
第二节 白城子专署建立后的教育 53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教育 541
第四节 粉碎“四人帮”后的教育 542
第二章 普及初等教育 546
第一节 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 546
第二节 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措施 548
第三节 普及初等教育的成果 550
第三章 普通中学教育 55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51
第二节 重点中学 552
第三节 中学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553
第四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56
第一节 早期的半工(农)半读教育 556
第二节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559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 562
第五章 蒙古族教育 563
第一节 蒙古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563
第二节 蒙古族教育发展历程 564
第三节 加强蒙古族教育的领导管理 565
第四节 主要成果 567
第六章 农民教育 567
第一节 建国后17年间的农民教育 567
第二节 新时期的农民教育 57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 574
第一章 总述 574
第一节 建国前的教育 574
第二节 自治州建立后的教育 577
第三节 建国以来教育的主要成就 584
第二章 延边教育体系 586
第一节 高等教育 586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590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91
第四节 中小学教育 592
第五节 成人教育 594
第六节 幼儿教育 595
第七节 特殊教育 597
第三章 朝鲜族教育的特点及其研究 597
第一节 本民族语文教育 597
第二节 办学形式 598
第三节 学制与教学计划 599
第四节 教材与师资建设 601
第五节 教育行政管理 603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 604
第四章 全党全民对教育的重视 605
第一节 党和国家对延边教育的关怀 605
第二节 延边党政领导对教育的重视 606
第三节 朝鲜族人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607
附录一: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机构沿革 609
附录二: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 613
吉林省教育年鉴(1949—1985)编审人员名单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