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 后笈多时代佛教回顾 1
二 地区性王国的兴起与佛教的转型 3
第一章 戒日王时代的佛教 10
第一节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概况 10
一 北印度佛教概况 10
二 中印度佛教概况 14
三 东印度佛教概况 17
四 南印度佛教概况 18
五 西印度佛教概况 22
第二节 戒日王的武功文治及其对佛教的弘扬 23
第三节 那烂陀佛学 27
一 建制与规模 27
二 运营与管理 28
三 教学内容 29
第四节 玄奘对唯识学的弘扬 35
第五节 法相与法性——中观与唯识的判教之异 42
一 戒贤之三时教 42
二 智光之三时教 44
三 亲光《佛地经论释》的“三身说” 45
四 胜军的唯识种子说与种姓义 46
第六节 甘露与毒药——中观与唯识之争 49
第七节 法称与佛教新因明 54
第二章 金刚乘的全面发展与大乘佛教的合流 59
第一节 公元8世纪印度的政治格局与势力更替 59
第二节 《金刚大道场经》与秘密佛教的滥觞 64
一 《金刚大道场经》成书年代与传播 66
二 《金刚大道场经》的内容与体系 67
三 《金刚大道场经》所载秘密法藏 68
第三节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与真言道密法 76
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成立与内容 76
二 胎藏界曼荼罗 82
三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与真言乘的成立 86
四 胎藏界密法的弘传 91
第四节 《金刚顶经》与金刚界密法的兴起 95
一 《金刚顶经》文献源流 95
二 金刚界密法与金刚界曼荼罗 99
三 金刚界密法的传承 104
第五节 《金刚顶经》与金刚乘密法的成立 111
一 《金刚顶经》十八会述要 111
二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对《金刚顶经》初会的发展 115
三 《金刚顶经》与金刚乘的成立 118
第六节 密教行法的整合与科判 120
一 苏悉地密法 122
二 苏婆呼密法 126
三 《蕤呬耶经》与秘密曼荼罗行法 128
第七节 秘密经法的出现、应用与流传 129
一 孔雀明王经法 130
二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法 133
三 守护经法 134
四 宝楼阁经法 136
五 菩提场经法 139
六 请雨经法 140
第八节 秘密佛教中的观自在信仰与行法 141
一 千手千眼观自在密法 142
二 十一面观自在密法 146
三 马头观自在法 148
四 如意轮观自在密法 151
第九节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载不空罥索菩萨密法 154
一 不空罥索菩萨密法的经典文本 155
二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的结构与内容 156
三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的思想基础 158
四 不空罥索菩萨密法与湿婆悉昙多派的“罥索”思想 160
五 《不空罥索真言经》中的“药成就法” 162
第十节 文殊密法与《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165
一 文殊密法源流 166
二 文殊密法的集成——《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175
第十一节 中观学派的新变与发展 187
一 寂天及其《入菩提行论》 188
二 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与瑜伽行中观派 191
三 师子贤对《现观庄严论》的弘传 196
第十二节 瑜伽唯识学之异说 200
一 释文派 200
二 阐义派 201
三 明教派 202
第三章 怛特罗佛教——无上瑜伽密法的兴起与繁荣 204
第一节 怛特罗经典的成立及其密法体系 206
一 怛特罗释义 207
二 密教经典的分判与四部怛特罗 210
第二节 密集教法的形成与传播 213
一 密集教法的兴起 213
二 密集教法的经典 214
三 密集教法在印度的流传 219
第三节 阎曼德迦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230
一 阎曼德迦教法的缘起 230
二 阎曼德迦教法的经典 231
三 阎曼德迦教法的流传 235
第四节 呼金刚教法的经典与传承 243
一 呼金刚教法的基本典籍 244
二 呼金刚教法的传承 250
第五节 胜乐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254
一 胜乐教法的兴起 254
二 胜乐教法经典序说 255
三 胜乐教法的传承 265
第六节 诸部怛特罗教法拾遗 273
一 庆喜藏对瑜伽部密法的传承 273
二 金刚甘露怛特罗教法与传承 275
第四章 六贤门时代之佛教 277
第一节 汉藏求法、传译活动所见印度佛教之新变 277
一 北宋王朝的佛经翻译 277
二 藏地后弘期的入印求法僧 280
第二节 时轮教法的兴起与传承 285
一 香巴拉与时轮怛特罗经典 286
二 时轮教法的教义与修习 291
三 时轮教法的传承 295
第三节 六贤门时代之佛教 297
一 东门守护者——宝作寂 298
二 南门守护者——智作慧 301
三 西门守护者——语自在称 302
四 北门守护者——那若巴与菩提贤 303
五 中央第一大柱守护者——宝金刚 307
六 中央第二大柱守护者——智吉祥友 308
七 胜敌的宗义学说 309
第四节 阿底峡对印度佛教之集成与弘传 310
第五节 无畏作护及其后学 314
第六节 释迦吉祥贤时代佛教之星散 317
第七节 黑暗世纪里的佛教孑遗 321
一 东印度之守护道 321
二 南印度佛教拾遗 322
三 北印度地区的佛教僧徒 324
四 最后的密法集成者——寂密 325
第五章 佛教的发现与复兴 329
第一节 发现印度佛教 329
一 佛教遗迹的发现 330
二 佛教经典的搜集与整理 337
三 印度本土学者对佛教传统的探寻 344
第二节 神智学会与印度佛教复兴的先声 349
一 神智学会在印度的发展 350
二 神智学会对佛教复兴运动的影响 352
第三节 大菩提学会的佛教复兴之旅(上) 355
一 达磨波罗早年的生活经历 355
二 菩提学会的创立 357
三 争夺佛陀迦耶 359
四 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教 360
五 鹿野苑根本香舍寺 362
第四节 早期佛教比丘 365
一 拘尸那迦的大雄法师 366
二 克里帕萨兰法师与孟加拉佛教协会 366
三 ?赏弥长老的佛法探求之旅 369
第五节 大菩提学会的兴佛之旅(下) 371
第六节 现代佛教三大士 377
一 罗睺罗的佛学研究与佛经写本搜集 378
二 阿难与印地语佛典翻译 383
三 迦叶比丘与印度现代佛教教育 387
第七节 贱民与佛教——安贝卡领导下的佛教皈依运动 392
一 向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抗争 393
二 佛教皈依之旅 396
三 安贝卡在1956年 399
第八节 佛教作为文化与学术 405
一 佛教文化遗产的继承 405
二 佛学研究的复苏与繁荣 409
主要参考文献 421
后记&魏道儒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