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 2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及其延续性 8
第三节 研究现状 12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运作机制 1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期文学语境与“文革小说”的发生 19
一 “文化大革命”主流文学的大众化方向 20
二 话语空间的“纯净化” 25
三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发生与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兴起 30
第二节 “文革小说”出版、发行的恢复 36
一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生产与“文化大革命”现实环境 37
二 “文化大革命”中期小说出版和发行的恢复 41
第三节 “文革小说”作者的话语姿态和现实选择 45
一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46
二 “文革小说”作者的双重话语姿态 49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话语功能和话语形态 53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神谕话语功能 54
一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与“文化大革命”政治神权系统 54
二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谱系 63
三 考验小说与“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神谕功能 67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的话语形态——以《朝霞》小说为例 72
一 《朝霞》(小说)的典型意义和办刊策略 73
二 《朝霞》小说的主题模式 78
三 《朝霞》小说的人物谱系 80
四 《朝霞》小说的情节设置 88
第三节 阴谋文艺与“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 93
第三章 话语规约边界的“文革小说” 9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主流文艺理论的示范效应及其危机 100
一 主流文艺理论的话语示范效应 100
二 “文化大革命”主流文艺的话语危机 106
第二节 革命斗争小说的溢出与风行 110
一 《海岛女民兵》:“三突出”框范之外的女主人公形象塑造 111
二 《大刀记》:规训边界的传奇与民间情态 114
三 “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斗争小说的复杂因素 119
第三节 斗争哲学中的孩童视角 124
一 “童心柔弱”与“流浪小说”——《闪闪的红星》 124
二 新生作者与“文化大革命”儿童小说 129
第四章 新时期作家的“文革谱系学”研究 138
第一节 革命激情的蜕变——军队作者“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创作 139
一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语境中的军队作者群体 139
二 新生部队作者的创作转换 142
第二节 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大革命”渊源 150
一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复杂情形 151
二 新时期之初农民起义题材长篇小说的兴盛 157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乡村—民间叙事的渐变 163
一 叶蔚林和古华的乡村经验及其新时期演进 164
二 从《沙家浜》到《受戒》:汪曾祺的创作道路 171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主流小说话语的延伸 178
第一节 二元话语的延续:新时期之初小说的表述特征 178
一 改换文学的过渡 179
二 “激情”控诉的叙事模式的延续——以《班主任》为例 183
第二节 长篇小说资源的延续和转换 187
一 “文化大革命”主流长篇小说价值理念的延续 188
二 “文化大革命”中秘密写作及其新时期出版 193
第三节 《桐柏英雄》:“文化大革命”主流长篇小说的流传 196
第四节 改革文学的话语悖论 201
一 《机电局长的一天》与《乔厂长上任记》的意义 201
二 改革文学的话语模式 203
结语 208
附录一 “文化大革命”地下手抄本小说的话语空间——以传奇娱乐类小说为中心 210
附录二 1966—1979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一览 223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