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 3
原始佛教 3
印度佛教之发展 14
释迦时代之外道 35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 56
南传《念安般经》译解 66
《胜宗十句义论》解说 77
谈一点佛书的《音义》 95
隋唐佛学之特点 104
唐太宗与佛教 110
大林书评 116
论中国佛教无“十宗” 132
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 147
佛教史专题 181
佛教玄学之滥觞 181
牟子《理惑论》 181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183
支谦 185
康僧会 191
养生成神 194
神与道合 197
朱士行之西行 201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204
《般若经》之流传 204
竺法护 206
于法兰与于道邃 211
竺叔兰与支孝龙 213
帛法祖 214
玄风之南渡 215
竺道潜 219
支遁 221
东晋诸帝与佛法 225
名士与佛学 227
释道安 229
高僧与名僧 229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230
竺佛图澄 232
道安年历 234
道安居河北 237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239
道安居襄阳 244
经典之整理 245
戒规之确立 249
弥勒净土之信仰 252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254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259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261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262
竺法雅之格义 264
本无宗 267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269
本无异宗 276
支道林之即色义 277
于法开之识含宗 283
幻化宗 284
支愍度之心无义 285
缘会宗 288
本末真俗与有无 289
总结 291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293
鸠摩罗什之学历 293
罗什至凉州 300
罗什在长安 303
什公之译经 307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313
什公之著作 317
罗什之学 320
鸠摩罗什之弟子 326
僧肇传略 329
僧肇之学 333
义学之南趋 337
释慧远 338
释慧远之地位 338
慧远年历 338
慧远早年 340
慧远东止庐山 341
晋末朝廷之佛教 343
《毗昙》学传布之开始 347
慧远与罗什 349
江东禅法之流行 350
慧远之学 351
慧远与弥陀净土 355
慧远之念佛 360
余论 361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362
传来之道路 362
西行求法之运动 365
法显之行程 366
智严、宝云、法领、智猛、法勇 370
南北朝之西行者 372
河西之传译 374
北凉昙无谶 376
南朝之译经 379
北朝之译经 384
经典与翻译 386
竺道生 392
涅槃部经之翻译 392
涅槃大本之修改 395
竺道生事迹 398
竺道生之著作 406
顿悟渐悟之争 407
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 410
慧远、罗什与佛性义 412
竺道生佛性义 413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义 420
一阐提有性与应有缘义 423
顿渐分别之由来 426
竺道生之顿悟义 430
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434
慧观渐悟义 438
竺道生之门下 441
刘虬与法京禅师 442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444
《成实论》之传译 444
成实论师 445
《成实论》之注疏 451
般若、三论之渐兴 452
般若、三论与玄风 453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 456
三宗论 460
三论之盛及与成实之争 469
兴皇法朗及其门下 474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479
晋末宋初禅法之兴盛 479
宋初南方之禅法 483
凉州禅法及玄高 485
禅窟与山居 485
佛陀禅师 486
略论北方禅法 487
菩提达磨 489
魏末至隋初北方禅之流行 497
梁陈南方之禅法 499
摄山与天台 500
北方禅法之影响 501
净土经典之传译 502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 504
延寿益算之信仰 508
五戒十善人天教门 510
三阶教之发生 515
志公与傅大士 517
南方之《十诵律》 520
菩萨戒之流行 521
北方《四分律》之兴 522
北朝之佛学 524
彭城之佛学 524
北方涅槃之学 525
北方四宗 527
《毗昙》之翻译 531
《毗昙》之研究 532
北方之成实师 536
《十地经论》之传译 537
相州北派学之传布 538
相州南派学之传布 539
真谛之年历 542
真谛弟子及《摄论》之北传 550
《华严》之流行 553
附记 559
著者年谱 563
汤用彤先生年谱简编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