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食药用菌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食药用菌的价值 10
第四节 我国食药用菌产业现状 14
第五节 食药用菌业能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和低碳经济发展 14
第六节 食药用菌产业展望 15
第二章 食药用菌生物学基础 16
第一节 食药用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6
第二节 食药用菌的形态结构 22
第三节 食药用菌的营养与生长 36
第四节 食药用菌的遗传 51
第五节 食药用菌的结实与发育 59
第六节 食药用菌的生态 67
第三章 食药用菌资源 81
第一节 食药用菌资源概念与特点 82
第二节 食药用菌资源的自然条件 84
第三节 食药用菌资源的生态类型 85
第四节 重要类群的食药用菌资源 87
第五节 我国食药用菌资源的分布 114
第六节 食药用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37
第四章 食药用菌分类系统 151
第一节 菌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151
第二节 菌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52
第三节 菌物的命名和分类 167
第四节 子囊菌门(Ascomycota) 175
第五节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178
第五章 食药用菌制种技术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第二节 制作菌种的生产设备 191
第三节 菌种分离与母种生产技术 195
第四节 制作原种的生产技术 210
第五节 制作栽培种的生产技术 216
第六节 选种技术 219
第七节 育种技术 220
第六章 菌种保藏技术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第二节 营养体菌丝体的保藏 230
第三节 孢子的保藏 232
第七章 食药用菌遗传育种 235
第一节 食用菌的性与交配系统 235
第二节 食用菌的诱变育种 244
第三节 食用菌的交配育种 248
第四节 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 259
第五节 基因工程育种 264
第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 275
第一节 概述 275
第二节 食用菌DNA分子标记技术与应用 276
第三节 食用菌的分子育种 296
第九章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技术 313
第一节 概述 313
第二节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的设备 314
第三节 食药用菌培养基的配制 316
第四节 食药用菌的发酵 318
第五节 展望 323
第十章 食药用菌机械设备 325
第一节 概述 325
第二节 木生食药用菌栽培机械设备 328
第三节 食药用菌培养料灭菌设备 334
第四节 食药用菌接种器具与设备 336
第五节 食药用菌培养、栽培机具与设备 340
第六节 草腐类食药用菌生产机械设备 348
第七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设备 354
第八节 食药用菌初(粗)加工机械设备 358
第九节 食药用菌深加工机械设备 369
第十节 高新技术在食药用菌工程上的应用 394
第十一章 食药用菌病虫害防治 405
第一节 食药用菌主要病害与防治 405
第二节 食药用菌主要虫害与防治 433
第三节 食药用菌病虫害综合控制方法 457
第四节 食药用菌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 459
第五节 食药用菌低毒杀菌剂使用方法 462
第六节 食药用菌低毒杀虫杀螨剂使用方法 464
第七节 食药用菌病虫控制器使用方法 466
第八节 食药用菌正确使用农药的标准 466
第十二章 食药用菌保鲜与加工 469
第一节 食药用菌保鲜与加工特性 469
第二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原理 473
第三节 食药用菌采收包装和运输 478
第四节 食药用菌储藏保鲜技术 482
第五节 食药用菌盐渍与蜜饯加工技术 484
第六节 食药用菌干制加工技术 493
第七节 食药用菌罐藏技术 498
第八节 食药用菌速冻加工技术 509
第九节 食药用菌深加工技术 512
第十三章 中国食药用菌生产贸易现状与展望 514
第一节 概述 514
第二节 我国食药用菌产量与产值 514
第三节 我国食药用菌对外贸易现状 520
第四节 我国食药用菌贸易与持续发展 521
下篇 525
第十四章 巴西蘑菇 525
第一节 概述 525
第二节 巴西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526
第三节 巴西蘑菇的栽培技术 530
第四节 巴西蘑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536
第五节 展望 541
第十五章 白灵侧耳 548
第一节 概述 548
第二节 白灵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549
第三节 白灵侧耳的菌种繁育 552
第四节 白灵侧耳的栽培技术 553
第五节 白灵侧耳的营养价值 563
第六节 白灵侧耳的药理与应用 565
第十六章 鲍鱼菇 569
第一节 概述 569
第二节 鲍鱼菇的形态特征 570
第三节 鲍鱼菇的生物学特性 570
第四节 鲍鱼菇的栽培技术 572
第五节 鲍鱼菇的食药用价值 577
第十七章 草地蘑菇 578
第一节 概述 578
第二节 草地蘑菇的学名及分类地位 578
第三节 草地蘑菇的形态特征 578
第四节 草地蘑菇的生态习性与分布 579
第五节 草地蘑菇的驯化栽培 579
第十八章 草菇 580
第一节 概述 580
第二节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582
第三节 草菇的菌种繁育 585
第四节 草菇的栽培技术 585
第五节 草菇的营养价值 600
第六节 草菇的药理与应用 602
第七节 展望 602
第十九章 茶树菇 607
第一节 概述 607
第二节 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608
第三节 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610
第四节 茶树菇的储藏与加工 614
第五节 茶树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615
第六节 展望 616
第二十章 长根菇 620
第一节 概述 620
第二节 长根菇的生物学特性 621
第三节 长根菇的菌种繁育 623
第四节 长根菇的栽培技术 623
第五节 长根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626
第二十一章 大肥菇(柴达木) 632
第一节 大肥菇的分类地位 632
第二节 大肥菇的生物学特性 632
第三节 大肥菇的菌种制作与栽培 633
第二十二章 大杯香菇 634
第一节 概述 634
第二节 大杯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635
第三节 大杯香菇的栽培技术 639
第四节 大杯香菇的营养价值 642
第五节 展望 644
第二十三章 大球盖菇 647
第一节 概述 647
第二节 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 648
第三节 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 649
第四节 大球盖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654
第五节 展望 655
第二十四章 无毒肥脚环柄菇 659
第一节 概述 659
第二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生物学特性 660
第三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菌种繁育 661
第四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栽培技术 661
第五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营养价值 663
第六节 无毒肥脚环柄菇的毒理试验 664
第二十五章 干巴菌 665
第一节 概述 665
第二节 干巴菌的生物学特性 666
第三节 干巴菌的仿生栽培技术 668
第四节 干巴菌的营养价值 669
第五节 干巴菌病虫害防治与保鲜加工 670
第六节 展望 671
第二十六章 高大环柄菇 674
第一节 概述 674
第二节 高大环柄菇的生物学特性 675
第三节 高大环柄菇的菌种繁育 676
第四节 高大环柄菇的栽培技术 676
第五节 高大环柄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678
第二十七章 虎奶菇 679
第一节 概述 679
第二节 虎奶菇的形态和生态 680
第三节 虎奶菇的生物学特性 680
第四节 虎奶菇的栽培技术 681
第五节 虎奶菇的加工 682
第二十八章 虎掌菌 683
第一节 概述 683
第二节 虎掌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 684
第三节 虎掌菌的人工栽培条件 685
第四节 虎掌菌的采收与加工 692
第五节 虎掌菌的营养价值与食用方法 692
第二十九章 黑蘑菇 694
第一节 概述 694
第二节 黑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694
第三节 黑蘑菇的菌种生产 696
第四节 黑蘑菇的栽培技术 696
第三十章 黑木耳 698
第一节 概述 698
第二节 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701
第三节 黑木耳的裁培技术 705
第四节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722
第五节 黑木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723
第六节 展望 731
第三十一章 猴头菌 739
第一节 概述 739
第二节 猴头菌的栽培技术 742
第三节 猴头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746
第三十二章 滑子菇 751
第一节 概述 751
第二节 滑子菇的生物学特性 753
第三节 滑子菇的菌种繁育 755
第四节 滑子菇的代用料栽培技术 756
第五节 滑子菇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762
第六节 滑子菇的病虫害防治 763
第三十三章 花脸香蘑 764
第一节 概述 764
第二节 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 764
第三节 花脸香蘑的栽培技术 766
第四节 花脸香蘑的营养价值与应用 767
第五节 花脸香蘑的药用价值 768
第三十四章 灰树花 770
第一节 概述 770
第二节 灰树花的生物学特性 772
第三节 灰树花的菌种繁育 774
第四节 灰树花的栽培技术 775
第五节 灰树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781
第三十五章 红汁乳菇 787
第一节 概述 787
第二节 红汁乳菇的生物学特性 788
第三节 红汁乳菇的菌种繁育 791
第四节 红汁乳菇的栽培技术 794
第五节 红汁乳菇的营养价值 795
第六节 红汁乳菇的药理与应用 797
第七节 展望 799
第三十六章 黄菊菇 804
第一节 概述 804
第二节 黄菊菇的生物学特性 805
第三节 黄菊菇的栽培技术 806
第三十七章 黄绿蜜环菌 809
第一节 概述 809
第二节 黄绿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 810
第三节 黄绿蜜环菌纯培养菌种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 811
第四节 黄绿蜜环菌的营养价值分析比较 812
第五节 黄绿蜜环菌的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813
第三十八章 黄伞 815
第一节 概述 815
第二节 黄伞的生物学特性 817
第三节 黄伞的营养价值 824
第四节 黄伞的菌种繁育 826
第五节 黄伞的栽培技术 826
第六节 黄伞的加工与储藏 830
第三十九章 鸡腿蘑 832
第一节 概述 832
第二节 鸡腿蘑的生物学特性 833
第三节 鸡腿蘑的菌种繁育 836
第四节 鸡腿蘑的栽培技术 838
第五节 鸡腿蘑的病虫害防治 846
第六节 鸡腿蘑的采收加工与产品标准 846
第四十章 鸡油菌 850
第一节 概述 850
第二节 鸡油菌的生物学特性 853
第三节 鸡油菌子实体人工驯化技术 855
第四节 鸡油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856
第四十一章 鸡?菌 860
第一节 概述 860
第二节 鸡?菌的生态学研究 864
第三节 鸡?菌的生理学研究 871
第四节 鸡?菌的菌种繁育 871
第五节 鸡?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875
第六节 鸡?菌的保鲜与产品开发 877
第七节 展望 878
第四十二章 金福菇 885
第一节 概述 885
第二节 金福菇的生物学特性 886
第三节 金福菇的菌种繁育 889
第四节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889
第五节 金福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898
第四十三章 金耳 901
第一节 概述 901
第二节 金耳的生物学特性 902
第三节 金耳的菌种繁育 904
第四节 金耳的栽培技术 907
第五节 金耳的营养价值 916
第六节 金耳的药理与应用 918
第七节 展望 921
第四十四章 金顶侧耳 924
第一节 概述 924
第二节 金顶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925
第三节 金顶侧耳的栽培技术 927
第四节 金顶侧耳的储藏与加工 935
第四十五章 金针菇 937
第一节 概述 937
第二节 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940
第三节 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945
第四节 金针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966
第五节 展望 972
第四十六章 口蘑 979
第一节 口蘑的分类地位 979
第二节 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979
第三节 口蘑菌种的制备 980
第四十七章 块菌 981
第一节 概述 981
第二节 块菌的生物学特性 983
第三节 块菌的栽培技术 985
第四节 展望 987
第四十八章 蜜环菌 991
第一节 概述 991
第二节 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 996
第三节 蜜环菌的菌种繁育 1000
第四节 蜜环菌的人工栽培 1003
第五节 天麻与蜜环菌 1007
第六节 猪苓与蜜环菌 1017
第七节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017
第四十九章 毛木耳 1025
第一节 概述 1025
第二节 毛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1026
第三节 毛木耳的栽培技术 1029
第四节 毛木耳的营养价值 1036
第五节 毛木耳的药理与应用 1037
第六节 展望 1038
第五十章 美味牛肝菌 1043
第一节 概述 1043
第二节 美味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 1044
第三节 美味牛肝菌的栽培驯化 1046
第四节 美味牛肝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应用 1047
第五节 展望 1050
第五十一章 牛排菌 1053
第一节 概述 1053
第二节 牛排菌的生物学特性 1054
第三节 牛排菌的菌种繁育 1055
第四节 牛排菌的栽培技术 1055
第五节 牛排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056
第五十二章 平菇 1059
第一节 概述 1059
第二节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1060
第三节 平菇的栽培技术 1065
第四节 平菇的营养价值 1090
第五节 平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092
第六节 展望 1093
第五十三章 松乳菇 1103
第一节 概述 1103
第二节 松乳菇的生物学特性 1104
第三节 松乳菇的菌种繁育 1106
第四节 松乳菇的人工驯化栽培 1106
第五节 松乳菇的营养价值 1107
第六节 松乳菇的药理与应用 1107
第七节 展望 1108
第五十四章 松茸 1110
第一节 概述 1110
第二节 松茸的生物学特性 1114
第三节 松茸的生活史 1122
第四节 松茸菌种的分离培养 1124
第五节 松茸的人工栽培与保育促繁 1128
第六节 松茸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132
第五十五章 双孢蘑菇 1142
第一节 概述 1142
第二节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1146
第三节 双孢蘑菇的育种技术 1147
第四节 双孢蘑菇的栽培设施 1160
第五节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堆制技术 1164
第六节 双孢蘑菇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1171
第七节 双孢蘑菇的病虫害防治 1179
第八节 双孢蘑菇的采收与加工 1179
第九节 双孢蘑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181
第五十六章 双环蘑菇 1186
第一节 概述 1186
第二节 双环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1187
第三节 双环蘑菇的遗传学特性 1192
第四节 双环蘑菇的菌种繁育 1193
第五节 双环蘑菇的栽培技术 1196
第六节 展望 1205
第五十七章 杏鲍菇 1208
第一节 概述 1208
第二节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1209
第三节 杏鲍菇的菌种繁育 1211
第四节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1212
第五节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225
第六节 杏鲍菇的药理与应用 1225
第七节 展望 1226
第五十八章 秀珍菇 1229
第一节 概述 1229
第二节 秀珍菇的生物学特性 1230
第三节 秀珍菇的栽培技术 1231
第四节 秀珍菇的营养价值 1236
第五节 秀珍菇的药理与应用 1237
第六节 展望 1237
第五十九章 血耳 1239
第一节 概述 1239
第二节 血耳的生物学特性 1239
第三节 血耳的段木栽培技术 1240
第四节 血耳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1243
第六十章 香菇 1244
第一节 概述 1244
第二节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1247
第三节 香菇的菌种繁育 1254
第四节 香菇的栽培技术 1258
第五节 香菇的营养价值 1283
第六节 香菇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1285
第七节 展望 1289
第六十一章 亚侧耳 1295
第一节 概述 1295
第二节 亚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1296
第三节 亚侧耳的栽培技术 1297
第四节 亚侧耳的营养价值 1299
第五节 亚侧耳的药理与应用 1299
第六十二章 榆耳 1301
第一节 概述 1301
第二节 榆耳的生物学特性 1302
第三节 榆耳的菌种繁育 1305
第四节 榆耳的栽培技术 1306
第五节 榆耳的营养价值 1313
第六节 榆耳的药理与应用 1314
第七节 展望 1315
第六十三章 榆干离褶伞 1317
第一节 概述 1317
第二节 榆干离褶伞的生物学特性 1318
第三节 榆干离褶伞的栽培技术 1320
第四节 榆干离褶伞的营养价值 1322
第五节 榆干离褶伞的药理与应用 1322
第六节 展望 1323
第六十四章 银耳 1325
第一节 概述 1325
第二节 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1328
第三节 银耳的菌种繁育 1332
第四节 银耳的栽培技术 1339
第五节 银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361
第六节 展望 1368
第六十五章 羊肚菌 1375
第一节 概述 1375
第二节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 1377
第三节 羊肚菌的栽培技术 1385
第四节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 1387
第五节 羊肚菌的药理与应用 1391
第六节 展望 1391
第六十六章 真姬菇 1397
第一节 概述 1397
第二节 真姬菇的生物学特性 1398
第三节 真姬菇的栽培技术 1401
第四节 真姬菇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409
第五节 展望 1411
第六十七章 正红菇 1414
第一节 概述 1414
第二节 正红菇的生态习性与培养性状 1416
第三节 正红菇仿生态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1417
第四节 野生正红菇增产技术 1419
第五节 正红菇液体培养与有效成分分析 1420
第六节 正红菇的腐生栽培 1421
第六十八章 竹荪 1424
第一节 概述 1424
第二节 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1427
第三节 竹荪的菌种繁育 1432
第四节 竹荪的栽培技术 1434
第五节 竹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应用 1445
第六节 展望 1448
第六十九章 安络小皮伞 1453
第一节 概述 1453
第二节 安络小皮伞的生物学特性 1453
第三节 安络小皮伞菌丝体的培养技术 1454
第四节 安络小皮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455
第七十章 白耙齿菌 1458
第一节 概述 1458
第二节 白耙齿菌的学名、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与分布 1459
第三节 白耙齿菌的深层发酵培养工艺 1460
第四节 白耙齿菌粗多糖安全性试验 1461
第五节 白耙齿菌多糖的临床应用 1462
第六节 展望 1463
第七十一章 白僵菌 1464
第一节 概述 1464
第二节 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1464
第三节 白僵菌的培养技术 1468
第四节 僵蚕的化学成分与生理活性 1470
第五节 白僵菌的药理作用 1471
第六节 展望 1473
第七十二章 蝉花 1475
第一节 概述 1475
第二节 蝉花的生物学特性 1475
第三节 蝉花的人工培养 1477
第四节 蝉花的活性成分 1479
第五节 蝉花的药理作用 1480
第七十三章 冬虫夏草 1484
第一节 概述 1484
第二节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1487
第三节 冬虫夏草的分类学 1493
第四节 冬虫夏草的栽培技术 1497
第五节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503
第七十四章 茯苓 1512
第一节 概述 1512
第二节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1513
第三节 茯苓菌种的选育与生产技术 1520
第四节 茯苓的栽培技术 1523
第五节 茯苓的加工技术 1528
第六节 茯苓菌丝体的发酵技术 1528
第七节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531
第七十五章 桦褐孔菌 1542
第一节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 1542
第二节 桦褐孔菌的功能学研究 1545
第三节 桦褐孔菌的人工培养技术 1549
第四节 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 1553
第五节 桦褐孔菌的开发与应用 1555
第六节 展望 1556
第七十六章 槐耳 1562
第一节 概述 1562
第二节 槐耳的生物学特性 1563
第三节 槐耳的栽培技术 1563
第四节 槐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565
第五节 展望 1570
第七十七章 红栓菌 1573
第一节 红栓菌的生物学特性 1573
第二节 红栓菌的分类地位 1574
第三节 红栓菌的菌种制作 1575
第四节 红栓菌的栽培技术 1575
第五节 红栓菌的多糖提取 1580
第六节 红栓菌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1581
第七节 展望 1582
第七十八章 假蜜环菌 1584
第一节 假蜜环菌的分类地位 1584
第二节 假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 1584
第三节 假蜜环菌的生态环境 1585
第四节 假蜜环菌的培育 1585
第五节 假蜜环菌的有效成分与药效 1585
第七十九章 胶陀螺 1586
第一节 概述 1586
第二节 胶陀螺的生物学特性 1587
第三节 胶陀螺的菌种制作 1588
第四节 胶陀螺的栽培技术 1591
第五节 胶陀螺的药理作用 1599
第六节 展望 1599
第八十章 雷丸 1601
第一节 概述 1601
第二节 雷丸的生物学特性 1602
第三节 雷丸的栽培技术 1603
第四节 雷丸的化学与生理活性 1604
第五节 展望 1604
第八十一章 裂褶菌 1605
第一节 概述 1605
第二节 裂褶菌的生物学特性 1606
第三节 裂褶菌的栽培技术 1610
第四节 裂褶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615
第五节 展望 1620
第八十二章 灵芝 1623
第一节 概述 1623
第二节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1624
第三节 灵芝的分类学 1627
第四节 灵芝菌种的制作 1630
第五节 灵芝的栽培技术 1634
第六节 灵芝的药理作用 1640
第七节 灵芝的临床应用 1653
第八节 展望 1661
第八十三章 硫黄菌 1674
第一节 概述 1674
第二节 硫黄菌的生物学特性 1675
第三节 硫黄菌的食药用价值 1677
第四节 硫黄菌的栽培技术 1677
第五节 展望 1681
第八十四章 马勃 1683
第一节 概述 1683
第二节 马勃的生物学特性 1684
第三节 马勃的菌种繁育与栽培技术 1685
第四节 马勃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686
第五节 马勃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687
第六节 展望 1688
第八十五章 桑黄 1690
第一节 概述 1690
第二节 桑黄的生物学特性 1690
第三节 桑黄的分类学 1692
第四节 桑黄的栽培技术 1694
第五节 桑黄的药理作用 1695
第八十六章 乌灵参 1702
第一节 概述 1702
第二节 乌灵参的生物学特性 1703
第三节 乌灵参的深层培养技术 1706
第四节 乌灵菌粉的药理作用 1706
第五节 乌灵胶囊的临床应用 1709
第六节 展望 1712
第八十七章 绣球菌 1714
第一节 概述 1714
第二节 绣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1715
第三节 绣球菌的菌种制作 1716
第四节 绣球菌的栽培技术 1718
第五节 绣球菌的药理作用 1721
第六节 展望 1722
第八十八章 云芝 1724
第一节 概述 1724
第二节 云芝的生物学特性 1725
第三节 云芝的液体与固体发酵 1729
第四节 云芝的栽培技术 1732
第五节 云芝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734
第八十九章 杨黄 1750
第一节 概述 1750
第二节 杨黄的生物学特性 1751
第三节 杨黄的袋栽技术 1753
第四节 杨黄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1755
第五节 杨黄的应用研究 1757
第六节 展望 1758
第九十章 蛹虫草 1761
第一节 概述 1761
第二节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1762
第三节 蛹虫草的分类学 1763
第四节 蛹虫草的液体菌种与接种 1764
第五节 蛹虫草的栽培技术 1765
第六节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767
第七节 展望 1769
第九十一章 朱红硫黄菌 1773
第一节 概述 1773
第二节 朱红硫黄菌的生物学特性 1773
第三节 朱红硫黄菌的栽培技术 1774
第九十二章 猪苓 1776
第一节 概述 1776
第二节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777
第三节 猪苓的分类学 1778
第四节 猪苓的栽培技术 1781
第五节 猪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782
第六节 展望 1788
第九十三章 竹黄 1792
第一节 概述 1792
第二节 竹黄的生物学特性 1793
第三节 竹黄的分类学 1796
第四节 竹黄的菌种制作技术 1797
第五节 竹黄的化学成分 1798
第六节 竹黄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1805
第七节 展望 1806
第九十四章 竹生肉球菌 1808
第一节 概述 1808
第二节 竹生肉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1808
第三节 竹生肉球菌的药用价值 1809
第四节 展望 1809
第九十五章 牛樟芝 1811
第一节 概述 1811
第二节 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 1812
第三节 牛樟芝的培养 1813
第四节 牛樟芝的化学成分 1814
第五节 牛樟芝的药理作用 1815
第六节 牛樟芝的新药研发 1817
附录 食药用菌的营养成分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