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和心理科学 1
一 心理及其实质 1
二 心理科学简介 4
第二节 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的性质及其学习意义 9
一 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的性质 9
二 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11
第一编 15
第二章 动机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培养和激发 17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17
一 动机的概念 17
二 动机的种类 19
第二节 动机的一般规律性 23
一 动机发生的心理机制 23
二 影响动机发生的因素 25
三 动机系统决定个体行为 29
第三节 高校教学中的动机培养和激发 31
一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1
二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4
三 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要点 39
四 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方法 40
第三章 情感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控制 50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50
一 情感的概念 50
二 情感的种类 51
三 情绪状态 54
第二节 情感的一般规律性 56
一 情绪的特性 56
二 情感的功能 59
三 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 63
第三节 高校教学中的情感控制 68
一 高校教学中控制大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68
二 大学生的情感特点 70
三 高校教学中情感控制的要点 73
四 高校教学中情感控制的方法 75
第四章 注意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组织 84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84
一 注意的概念 84
二 注意的种类 86
三 注意的品质 87
第二节 注意的一般规律性 88
一 注意的功能 88
二 无意注意引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89
三 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 91
四 有意后注意发生的条件与各注意间的转化 93
五 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94
第三节 注意在高校教学中的组织 97
一 组织注意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97
二 大学生的注意特点 99
三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高校教学的要点 101
四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高校教学的方法 103
第五章 能力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开发 111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 111
一 能力的概念 111
二 能力的种类 112
第二节 能力的一般规律性 115
一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15
二 一般能力的发展轨迹 116
三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17
四 各能力的相互关系 118
第三节 高校教学中的能力开发 118
一 开发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18
二 大学生的能力特点 120
三 高校教学中能力开发的要点 124
四 高校教学中能力开发的方法 125
第二编 139
第六章 性格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培养 141
第一节 性格的概述 141
一 性格的概念 141
二 性格的结构 142
三 性格的类型 144
第二节 性格的一般规律性 146
一 性格对人的影响 146
二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47
三 性格形成的心理机制 150
四 性格的动态特征 153
第三节 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培养 154
一 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154
二 大学生性格的培养 157
第七章 气质及其在大学生中的诱导 165
第一节 气质的概述 165
一 气质的概念 165
二 气质的心理特性 166
三 气质的类型 167
第二节 气质的一般规律性 169
一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是气质的主要物质基础 169
二 气质是天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171
三 气质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173
第三节 大学生的气质特点及其诱导 176
一 大学生气质的特点 176
二 大学生气质的诱导 178
第八章 自我意识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引导 186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186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186
二 自我意识的结构 187
三 自我意识的发生 188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性 189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形式 189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92
三 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的调节作用 194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引导 197
一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97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 201
第九章 人际交往及其在大学生中的调适 210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概述 210
一 人际交往的概念 210
二 人际关系 212
三 团体心理 213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性 216
一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团体的心理作用 216
二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218
三 人际吸引的因素及同化律与异化律 220
四 人际行为模式 222
五 团体心理压力下的个人行为 222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适 223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224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228
第十章 心理咨询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实施 237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237
一 心理咨询的概念 237
二 心理咨询的意义 238
三 心理咨询的特点 239
四 心理咨询的原则 240
五 心理咨询的过程 242
第二节 咨访关系的建立与保持 242
一 同理心 243
二 尊重 246
三 真诚 248
第三节 心理问题与咨询目标 248
一 评估问题 248
二 商定目标 251
第四节 干预策略及巩固措施 253
一 从情感角度干预的策略 253
二 从行为角度干预的策略 255
三 从认知角度干预的策略 257
四 检查巩固 260
主要参考书目 262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