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无地无业农民法律权利保障体系研究——以土地增值利益为中心 1
导论 1
一、基本命题 2
(一)理论研究 2
(二)实证研究 3
(三)立法研究 3
(四)对策研究 3
二、制度创新 3
(一)农村土地国有化 3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 4
(三)农民权利体系化 4
(四)政府职能全方位转型 5
(五)以土地增值利益为基础,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各项配套工程 5
三、研究视角 6
(一)理论研究 6
(二)实证研究 6
(三)对策研究 6
(四)立法研究 6
四、方法论 6
(一)比较研究方法 6
(二)实证研究方法 7
(三)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7
第一章 无地无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沉重背影——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8
一、从实体所有权向抽象所有权的历史过渡 9
(一)作为法律事件的地权变革 9
(二)地权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13
(三)地权变革的负面效应 15
二、关于公平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热情 18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选择的必然性:人地矛盾与地权配置 18
(二)价值误区与制度障蔽:农地零细化经营的弊端与缺失 21
三、贫困的“主人”:三农问题之另类表述 29
(一)三种剪刀差:乡村贫困的制度诱因 31
(二)城乡收入差距、区域贫困与代际贫困 33
(三)角色悖论:三无“主人”的产生 38
第二章 沉降与飞扬——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格局考察 39
一、命题证伪:土地征收的三大基本假设透析 39
二、土地增值利益形成路径 44
(一)资源稀缺与土地增值 45
(二)土地资源垄断与土地增值 46
(三)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 49
三、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格局 55
(一)二元分配格局中的中央与地方 56
(二)二元分配格局中的开发商—地方政府合谋与利益共享 59
(三)“主人”的失语——农民与集体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 62
第三章 身份歧向与价值背离——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成因考察 69
一、变异的“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检讨 69
(一)产权特性及其功能 70
(二)歧向语境:关于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功能检讨 90
(三)双重悖论: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产权模型 93
(四)制度解蔽与命题证伪 96
二、奉献的“主人”——农民角色认知与制度设计 99
(一)理性与感性:农民阶层的行为特性定位 100
(二)身份注塑与制度刚性 110
三、强势的权力——政府角色错位与法律的畏缩 119
(一)行政权力主导,集体土地所有权被悬置,农民对土地增值利益享有呈最低化趋势 121
(二)实施手段的强制性与反人性化 122
(三)法律的畏缩与倾斜 124
第四章 对峙与抗争:农民与集体的双重反射 130
一、基本命题 130
(一)“参照群体”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身份、地位、利益及心理 130
(二)“价值权利”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行动意愿、行动方式 137
二、基本路径 141
(一)行为动力 141
(二)行动能力 145
(三)行动方式 156
三、社会后果 169
(一)影响民生福祉的进一步改善 169
(二)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 170
(三)影响政权有效运行 172
(四)影响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终实现 174
第五章 国有化与市场化:农村地权改革的必由之路 177
一、实证调研 177
(一)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认知 178
(二)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期待 184
二、理论证成与模式选择 190
(一)产权变革的必要性——以农村土地国有化为视角 191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必要性——以农民土地使用权抵押为视角 201
(三)农民土地权利体系构建 208
三、乡村土地产权变革配套工程 228
(一)确立市场化补偿体系 228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31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体系 235
(四)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237
(五)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以统筹城乡为中心 239
参考文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