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云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45603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本项目主要关注“失地无业”农民的利益保护 ,书稿结构清晰,包括大量调研报告。迄今为止,学界与政府虽然对该一问题有所探究且已采取相关措施,但其研究视角、力度以及制度供给尚不能全面而具实效地解决无地无业农民的实际问题,亦不足以防范未来的、可能的社会风险。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土地纠纷、风潮无一不说明无地无业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书稿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且有不少实证研究与对策研究。
《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法权研究》目录

西部地区无地无业农民法律权利保障体系研究——以土地增值利益为中心 1

导论 1

一、基本命题 2

(一)理论研究 2

(二)实证研究 3

(三)立法研究 3

(四)对策研究 3

二、制度创新 3

(一)农村土地国有化 3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 4

(三)农民权利体系化 4

(四)政府职能全方位转型 5

(五)以土地增值利益为基础,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各项配套工程 5

三、研究视角 6

(一)理论研究 6

(二)实证研究 6

(三)对策研究 6

(四)立法研究 6

四、方法论 6

(一)比较研究方法 6

(二)实证研究方法 7

(三)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7

第一章 无地无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沉重背影——制度变异与乡村贫困 8

一、从实体所有权向抽象所有权的历史过渡 9

(一)作为法律事件的地权变革 9

(二)地权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13

(三)地权变革的负面效应 15

二、关于公平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热情 18

(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选择的必然性:人地矛盾与地权配置 18

(二)价值误区与制度障蔽:农地零细化经营的弊端与缺失 21

三、贫困的“主人”:三农问题之另类表述 29

(一)三种剪刀差:乡村贫困的制度诱因 31

(二)城乡收入差距、区域贫困与代际贫困 33

(三)角色悖论:三无“主人”的产生 38

第二章 沉降与飞扬——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格局考察 39

一、命题证伪:土地征收的三大基本假设透析 39

二、土地增值利益形成路径 44

(一)资源稀缺与土地增值 45

(二)土地资源垄断与土地增值 46

(三)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 49

三、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格局 55

(一)二元分配格局中的中央与地方 56

(二)二元分配格局中的开发商—地方政府合谋与利益共享 59

(三)“主人”的失语——农民与集体的土地增值利益分配 62

第三章 身份歧向与价值背离——中国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成因考察 69

一、变异的“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检讨 69

(一)产权特性及其功能 70

(二)歧向语境:关于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功能检讨 90

(三)双重悖论: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产权模型 93

(四)制度解蔽与命题证伪 96

二、奉献的“主人”——农民角色认知与制度设计 99

(一)理性与感性:农民阶层的行为特性定位 100

(二)身份注塑与制度刚性 110

三、强势的权力——政府角色错位与法律的畏缩 119

(一)行政权力主导,集体土地所有权被悬置,农民对土地增值利益享有呈最低化趋势 121

(二)实施手段的强制性与反人性化 122

(三)法律的畏缩与倾斜 124

第四章 对峙与抗争:农民与集体的双重反射 130

一、基本命题 130

(一)“参照群体”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身份、地位、利益及心理 130

(二)“价值权利”理论模式下农民阶层的行动意愿、行动方式 137

二、基本路径 141

(一)行为动力 141

(二)行动能力 145

(三)行动方式 156

三、社会后果 169

(一)影响民生福祉的进一步改善 169

(二)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 170

(三)影响政权有效运行 172

(四)影响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终实现 174

第五章 国有化与市场化:农村地权改革的必由之路 177

一、实证调研 177

(一)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认知 178

(二)农民阶层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期待 184

二、理论证成与模式选择 190

(一)产权变革的必要性——以农村土地国有化为视角 191

(二)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必要性——以农民土地使用权抵押为视角 201

(三)农民土地权利体系构建 208

三、乡村土地产权变革配套工程 228

(一)确立市场化补偿体系 228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31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体系 235

(四)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237

(五)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以统筹城乡为中心 239

参考文献 247

返回顶部